第五百八十章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1 / 2)
天色微明,摧枯拉朽的胜利并没有如预想那样来临,战斗还在持续。这已经是距离爆破之后的两个时辰了。高句丽人还在抵抗,他们的斗志还在,他们在每一个角落进行着抵抗。
两个时辰的观战下来,李世民没有露出疲倦,反倒是精神亢奋,红光满面的样子。
此刻的李世民,眯着眼睛看着远处爆破之后大约五十步宽的城墙缺口,问了一句:“自成,先有威力巨大的爆破,后有顺利的入城掩杀,为何高句丽人还在抵抗?”
正常情况下,敌人在遭遇到爆破这种“奇诡”且威力巨大的打击后,精神上应该崩溃才对。这一点在安东城已经实践过了,但是为何在这里不行呢?
这个问题有点绕,但是并不难回答。李诚很快就找到了答案:“陛下,臣以为,高句丽残部还在抵抗,该因其精神领袖犹在。”
“乙支文德么?到了这等关头,还不肯降么?”李世民的语气里多了三分肃然,眼神看向城池的方向也多了一些尊敬。
“此君枭雄也,灭其肉身不难,使其降则……”李诚没有继续往下说,熟读史书的李世民,不难从历史上的人物里找到答案。实际上在中华历史上,类似的豪杰之士不胜枚举。
说道乙支文德,李诚的心思实际上是在想另外一个时空的大x宇宙国。历史上高宗灭高句丽后,获其民而迁徙至后来的皖北一代,就是出清朝造反的捻军那一代。
从理论上说,捻军这票人大概率的继承了高句丽人的血统,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毕竟唐朝以后的中原地区,经历了无数的战乱,人口迁徙也很频繁,到底还剩下多少高句丽人的后裔在这一带生活,真的不好说。
只不过中华文明太过灿烂辉煌了,不屑于去牵强附会的给自己找一个名声显赫的祖宗。
李诚没有继续往下说的原因是城内升腾起一道烟柱,看见这一幕的李诚悠悠的叹息一声:“唉!”李世民见状认可的点点头:“随朕进城吧。”
乙支文德的结果,李诚和李世民都猜到了,那就是——自焚!
“一代枭雄选择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人生之旅。”李世民感慨了一声,李诚在一旁稍稍犹豫了一下,没有开口评价。
李世民察觉到他的反应,笑问:“自成可是另有话说?”李诚摇摇头,心里还不确定。
百骑护卫着李世民往城门口去的路上,李诚策马稍稍落后,心头警惕的看着四周。一种奇怪的感觉,让李诚提高警惕。进城不久,便遭遇一伙唐军,每个人都笑呵呵的,扛着大包小包的从一处宅子里出来。
遭遇百骑,这些士兵顿时慌了,纷纷丢下手里的包袱,站在路边垂头不语。
李诚竖起耳朵仔细听了听,城内不断有哭喊声夹着狞笑声,这是失控了啊。
长孙无忌策马上前,指着这群士兵怒喝:“李道宗、李绩何在?”
长孙无忌负责军纪这一块,按说这是本职工作,但是他上来就点李道宗和李绩的名字,这就意味深长了。正常情况下,李诚自然是关我屁事的节奏,安心看戏就好了。
可惜,长孙无忌太聪明了,至少是李诚看来聪明的过头了。战争刚刚结束,就迫不及待的跳出来,看似在为皇帝分忧,压制一下功臣们,免得尾大不掉。也正因为他着急了,才有了李诚反击他的契机。
至于李诚为何要在这个节骨眼上给长孙无忌难看,需要理由么?看看历史上的高宗和武则天都怎么对付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就知道了。为了李治,李诚必须搞长孙无忌。李治好了,李诚和他的家才会好,这逻辑没毛病。
长孙无忌请示了一下李世民,拦住一支巡逻队,让人带路去找李道宗和李绩。城内的战事还没完全结束,这也是两人没有及时去请李世民进城的原因。
李世民是自己主动提前来的,毕竟战事没彻底结束,局部还有抵抗者,万一伤到李世民算谁的?这会李绩和李道宗都不会去请李世民进城,自然也不会去约束下面的士兵。
其实这事情在李诚看来就不算什么大事,这年月唐军的纪律算是很好的了。
李世民决定在原地等待,翻身下马步行走走看看,走了一段回头没看见李诚,到了嘴边的话也憋回去了。往远处望一眼,看见李诚站在一处宅院前便转身走过去。
“自成怎么停下了?”李世民走到身后才问话,李诚闻言回头施礼:“臣失礼了。”
李世民摆摆手:“自成停步,自有道理,说来朕听一听。”说是这么说,李诚不说出一一二三来,李世民的小本本可不是摆设。
李诚指着眼前的宅子道:“臣观此宅与长安的宅子样式无异,不禁遥想当年在高昌,所居的宅院有类汉家格局。汉武帝打压豪强,迁富户于长安,才有西域汉家铁骑纵横,泽延后汉。光武帝与门阀世家妥协,终有黄巾之乱。”
都说刘秀的人生是开挂的人生,甚至有人觉得他是个穿越者。在李诚看来,就算刘秀是个穿越者,也是个没文化的穿越者。不然怎么理解他居然与门阀世家妥协呢?西汉留下的基础其实不差,刘秀完全可以做到压制门阀,而不是妥协。
刘秀不是穿越者的最有力的证据,应该是印刷术。不会活字印刷,雕版都不会?雕版印刷的出现是在中晚唐,宋朝大发展,明清达到了巅峰。 ↑返回顶部↑
两个时辰的观战下来,李世民没有露出疲倦,反倒是精神亢奋,红光满面的样子。
此刻的李世民,眯着眼睛看着远处爆破之后大约五十步宽的城墙缺口,问了一句:“自成,先有威力巨大的爆破,后有顺利的入城掩杀,为何高句丽人还在抵抗?”
正常情况下,敌人在遭遇到爆破这种“奇诡”且威力巨大的打击后,精神上应该崩溃才对。这一点在安东城已经实践过了,但是为何在这里不行呢?
这个问题有点绕,但是并不难回答。李诚很快就找到了答案:“陛下,臣以为,高句丽残部还在抵抗,该因其精神领袖犹在。”
“乙支文德么?到了这等关头,还不肯降么?”李世民的语气里多了三分肃然,眼神看向城池的方向也多了一些尊敬。
“此君枭雄也,灭其肉身不难,使其降则……”李诚没有继续往下说,熟读史书的李世民,不难从历史上的人物里找到答案。实际上在中华历史上,类似的豪杰之士不胜枚举。
说道乙支文德,李诚的心思实际上是在想另外一个时空的大x宇宙国。历史上高宗灭高句丽后,获其民而迁徙至后来的皖北一代,就是出清朝造反的捻军那一代。
从理论上说,捻军这票人大概率的继承了高句丽人的血统,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毕竟唐朝以后的中原地区,经历了无数的战乱,人口迁徙也很频繁,到底还剩下多少高句丽人的后裔在这一带生活,真的不好说。
只不过中华文明太过灿烂辉煌了,不屑于去牵强附会的给自己找一个名声显赫的祖宗。
李诚没有继续往下说的原因是城内升腾起一道烟柱,看见这一幕的李诚悠悠的叹息一声:“唉!”李世民见状认可的点点头:“随朕进城吧。”
乙支文德的结果,李诚和李世民都猜到了,那就是——自焚!
“一代枭雄选择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人生之旅。”李世民感慨了一声,李诚在一旁稍稍犹豫了一下,没有开口评价。
李世民察觉到他的反应,笑问:“自成可是另有话说?”李诚摇摇头,心里还不确定。
百骑护卫着李世民往城门口去的路上,李诚策马稍稍落后,心头警惕的看着四周。一种奇怪的感觉,让李诚提高警惕。进城不久,便遭遇一伙唐军,每个人都笑呵呵的,扛着大包小包的从一处宅子里出来。
遭遇百骑,这些士兵顿时慌了,纷纷丢下手里的包袱,站在路边垂头不语。
李诚竖起耳朵仔细听了听,城内不断有哭喊声夹着狞笑声,这是失控了啊。
长孙无忌策马上前,指着这群士兵怒喝:“李道宗、李绩何在?”
长孙无忌负责军纪这一块,按说这是本职工作,但是他上来就点李道宗和李绩的名字,这就意味深长了。正常情况下,李诚自然是关我屁事的节奏,安心看戏就好了。
可惜,长孙无忌太聪明了,至少是李诚看来聪明的过头了。战争刚刚结束,就迫不及待的跳出来,看似在为皇帝分忧,压制一下功臣们,免得尾大不掉。也正因为他着急了,才有了李诚反击他的契机。
至于李诚为何要在这个节骨眼上给长孙无忌难看,需要理由么?看看历史上的高宗和武则天都怎么对付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就知道了。为了李治,李诚必须搞长孙无忌。李治好了,李诚和他的家才会好,这逻辑没毛病。
长孙无忌请示了一下李世民,拦住一支巡逻队,让人带路去找李道宗和李绩。城内的战事还没完全结束,这也是两人没有及时去请李世民进城的原因。
李世民是自己主动提前来的,毕竟战事没彻底结束,局部还有抵抗者,万一伤到李世民算谁的?这会李绩和李道宗都不会去请李世民进城,自然也不会去约束下面的士兵。
其实这事情在李诚看来就不算什么大事,这年月唐军的纪律算是很好的了。
李世民决定在原地等待,翻身下马步行走走看看,走了一段回头没看见李诚,到了嘴边的话也憋回去了。往远处望一眼,看见李诚站在一处宅院前便转身走过去。
“自成怎么停下了?”李世民走到身后才问话,李诚闻言回头施礼:“臣失礼了。”
李世民摆摆手:“自成停步,自有道理,说来朕听一听。”说是这么说,李诚不说出一一二三来,李世民的小本本可不是摆设。
李诚指着眼前的宅子道:“臣观此宅与长安的宅子样式无异,不禁遥想当年在高昌,所居的宅院有类汉家格局。汉武帝打压豪强,迁富户于长安,才有西域汉家铁骑纵横,泽延后汉。光武帝与门阀世家妥协,终有黄巾之乱。”
都说刘秀的人生是开挂的人生,甚至有人觉得他是个穿越者。在李诚看来,就算刘秀是个穿越者,也是个没文化的穿越者。不然怎么理解他居然与门阀世家妥协呢?西汉留下的基础其实不差,刘秀完全可以做到压制门阀,而不是妥协。
刘秀不是穿越者的最有力的证据,应该是印刷术。不会活字印刷,雕版都不会?雕版印刷的出现是在中晚唐,宋朝大发展,明清达到了巅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