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穿今]70年代幸福生活 第16节(3 / 4)
林旻点点头,话说盛亮要成亲的事情他们村都知道了,都是一个村的,盛和平又是村长,到时候他们家的人还得去帮忙呢。就是不知道那时候他们有没有去北京呢。但是没想到这新娘居然是徐长卿的好姐妹。说起来这世界还真小。不过他对张翠芳这么小就要嫁人的事情,倒是觉得还好。他们这边又不是没有童养媳的,就是徐长卿少见多怪了。像隔壁张家村张木匠家的小儿媳妇不也是个童养媳吗?人家现在的小日子过得不是也挺好的。
见徐长卿一脸担忧,林旻难得好心的安慰了几句,“你放心吧,盛和平精明是精明,但很疼爱盛亮。既然你朋友马上要和盛亮成亲了,只要她能好好的对盛亮,盛和平就不会对她不好。还真别说,盛亮为人挺憨厚的,人也挺能干的。身上一把子力气。在我们村上的风评还算不错,跟他接触过的人都挺喜欢他的。”
被林旻一说,徐长卿心里多少好受些了。虽然是童养媳,但盛亮的年纪也就比张翠芳大个三四岁,两人之间的年龄差距正正好;盛家的家境挺好,说不定能让翠芳以后上高中考大学。而且盛亮性子憨厚,翠芳聪明伶俐,两个人正好形成了互补。说不定盛亮还真是翠芳的好归宿呢。
不过张翠芳的事情到底给徐长卿的心里留下了一抹消不掉的痕迹。她开始暗地里归拢自己练习绣工时的作品,准备积攒一些等离开的时候送去给张翠芳,算是给她添妆吧。按照翠芳家人的态度,应该是不会给她归置多少嫁妆了。她的这些刺绣成品虽然还不成大器,但多少能糊弄糊弄外行人,拿出去卖应该还能值些钱。有了这些钱在身边伴身,翠芳在盛家的日子就不至于那么难过了。
不知道为什么,徐长卿就想做些什么来帮助翠芳。她知道凭着自己并不能改变张翠芳这么小就要嫁人的现状,但她做了什么,或许这个好朋友就能好过些。
等过完夏天,徐长卿要跟着家人一起上京之前,还特意让哥哥徐长林陪着她去了趟张翠芳家将特意准备的绣品还有问妈妈张敏要来的几本书送给了张翠芳。
直到后来,徐长卿一直都没有办法忘记自己这个好姐妹在家不停的忙着家务的场景,还有她脸上浮现的与自己的年纪完全不相符的成熟与淡然。
第四十六章
眼看夏天过了大半,已经告别了八月进入了九月,徐定睿就跟张老爷子商量着要去北京了。他们虽然是十月份才开学,但他就是想着早点去,把新买的房子收拾收拾,顺便看看有什么能赚钱的营生,毕竟在北京什么都需要花钱,能赚点钱补贴些家用,自然是好的。而且任老先生之前就来信了,说是徐长林、长卿还有林旻、林欣几个转学去北京的事情已经办好了。不过因为接收的学校怀疑云省的教学质量,还要安排一次考试,看看他们几个要不要留一级上学。徐长林他们几个上的年级不同,但考试的日子都在同一天,9月5号,而第二天学校就要开学了,徐定睿一家和林强一家自然要在5号之前赶到北京,准备孩子们的入学考试。
张老爷子哪有什么不同意的啊,他们老两口离开北京有大半年了,就算在这里和乡亲们相处的挺融洽,每天的日子都很充实,但他们到底放心不下北京的孩子。再说了,北京还有不少亲朋好友呢,也不知道这些日子他们过得如何了。更何况其中还有不少志同道合的老朋友,这么长时间没有和能聊到一起的人说说话,心里多少有些不自在。
临走之前,徐定睿正式的摆了酒席请了生产队长徐胜利还有族里的几个族老还有隔壁的赵大婶一家。他们全家要上京,家里别的东西都好说,还有两座老房子呢,最起码得拜托别人帮忙照看一下,偶尔帮忙开开门看看有没有少东西的。虽说徐定睿挺相信他们临河村的乡亲们的人品的,但架不住还有村子外面的人啊,谁知道会不会有梁上君子上门呢。另外还有长辈们的坟地,要是过年过节他们一家没办法回来,总得有人上去烧点纸钱啊。临河村毕竟是他的根,叶落归根,以后他总会有要回来的一天,总不至于回来找不到家了。
当然徐定睿这些拜托人的话还没全都说出口,大家就拍着胸脯保证了。都是乡里乡亲的,再说又不是什么大事,能帮一把就帮一把。而且大家在心里也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徐定睿夫妻俩进京上大学,以后出来夫妻俩都是国家包分配,抱着铁饭碗吃皇粮的。怎么也得比他们这些只知道在土里刨食的泥腿子好上太多了。日后指不定有要求徐定睿夫妻俩办事的时候。当然农家汉子不轻易求人,一个个的都撇不开面子,要是真到了开口求人的地步,那肯定是摊上什么大事了。
见村里说话最有用的几个人都把自己的请求放在心上了,徐定睿这才放下心来准备去北京的事。家里炮制的药材是肯定要带上的。不说拿去能卖多少钱,最起码自家用的时候不用再到处去买了。而且他也得为村里的乡亲们准备一些常用的方子,即使顶不了什么用,到底是他的一番心意啊。此次进京上学,他们最起码得有个好一阵子不能回来了,张老爷子之前就建议他们干脆等念完大学再回来。毕竟来回一趟几个人的路费都是一项挺大的花费。他们到北京上学,也不知道会不会有什么进项,就这么坐吃山空的话,还是节省一点吧。卖药材的那笔钱能不动还是能不动就不动吧家里有两个孩子,以后要用钱的地方多着呢。
而林强,这次也是拖儿带女,准备全家一起进京的。林志早就托人给他安排好了工作,就是在一家医院当杂工,就算每个月的工资不是很高,林强也已经很满足了。他一个初中都没毕业的乡下人,能在北京找到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已经算是不错的了。他可是听广播说很多下乡的知青回到北京都不一定有活干呢。而且林志也帮他的妻子庄慧找了个在学校食堂做活的工作。他们夫妻俩都有活干了,他相信凭着他们夫妻俩的勤奋,家里以后的日子就不会差。更何况林志也把他瘫痪在床的老母亲孙氏的病例拿去找专家看过了,据说就算不能完全康复,最起码不会像如今这样还要人在家照顾。他所求并不高,只要老母亲孙氏能活动稍微能自己照顾自己,就是给他们夫妻俩减轻了不少压力。
孙氏一直觉得是自己瘫痪在床拖累了儿子一家,她常年瘫痪在床,还要吃药,花费自然小不到哪儿去。她曾经想着干脆死了算了,要不是顾忌她,儿子一家的日子就不会这么难过了。在日子艰难的时候还寻死过。要不是林志当时正好有事回家,说不定她还真不在了。她一直忘不了儿子当时震惊的表情,还有跪着求她要好好活着的哀求。现在听说自己有机会能康复,她高兴的不得了,总在心里想着以后不要给儿子拖后腿了。
林强这会儿真的挺感激林志这个好兄弟的。这么多的事都是他一个人奔走忙碌着。而且很多事情并不是那么轻易能办成的,比如给他们夫妻俩找工作,比如给两个孩子转学。可以想见这个好兄弟为了他们家的事,肯定要求爷爷告奶奶了。他是憨厚,但并不傻,嘴上不说,心里有数的很。不管怎么说,好兄弟这么尽心尽力,自己以后自然要把他当做一家人来好好待他。不然也对不起他们兄弟之间这份情谊。
林旻对养父母一家能陪着自己进京,还是很高兴的。不过不知道为什么,每每想起亲生父亲林志,心里总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触。
听说徐定睿一家要去北京念书,并且暂时不会回来,乡亲们难免不舍。村民们自发的给徐定睿一家送去了贺仪,尽管都是些松子、木耳什么的山货,不一定值得了多少钱,但到底是他们的一番心意。徐定睿夫妻俩并不想要,都是一个村的,谁不知道谁家的底细啊,这些东西要是拿到镇上去卖,怎么也得值上一些钱,怎么都够买些油盐酱醋什么的生活用品了。可到底是乡亲们的一番心意,大家好说歹说,要是真的什么都不拿,多少都说不过去。徐定睿夫妻俩没好意思占人家的便宜,趁着没事的时候,徐定睿教了大家不少收拾药材的方法,乡亲们这才知道原来山上那些看似野草的植株居然是中药材,稍稍收拾一番,就是能卖钱的玩意儿。他们真的守着宝山却不自知了。
别人不知道,徐定睿的这个消息对生产队长徐胜利来说是很重要的,他算头脑活络的,又是一门心思希望整个村子的日子过得好,他暗暗把药材的事情放在心里,心里也想着多给大家增加个补贴家用的门路。
时隔8个多月再次进京,徐定睿一家难免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云省是农村,到处都是自然的风光,有的时候几里路都不一定能看得到人烟,根本见不到北京这样的城市繁华。这次他们除了些衣服,并没有带什么东西,毕竟这一路又有小又有老的,根本就带不了什么。而且路上确实远,很多东西并不好带的。他们来之前就将家里的很多东西打包装好,还特意放了防潮防蛀的香草。
张老爷子老太太回到北京那是既怀念又失望,面对车水马龙的熟悉城市,老两口居然有点不适应了。两人一个劲的嘀咕着还是临河村清净比较适合他们养老。不过现在儿女们都在北京,北京本就是他们的家,要真是让他们独自呆在临河村,不说儿女们不放心,就是他们自己,也不一定能呆得住。
头一次进京的庄慧母女早就看呆了,他们最多就是去镇上赶集,什么时候来过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啊,一出火车站就茫然四顾不知道东南西北走不动路了,要不是林旻和徐长卿在一旁看着,林强又时不时的出声提醒着,他们还指不定顺着人流走到哪儿去呢。
张老爷子和老太太还好些,都可以自行走路,碰到人多的时候,顶多要徐长卿这些晚辈们搀扶一下。倒是林志的老母亲,长期瘫痪在床,不良于行,这一路上都是靠着林志背着走来的。偶尔徐定睿帮着林志背一会儿,林志都不肯,就算累的满头汗水,还是咬着牙把老人背到了北京。养父林强的不容易,林旻都看在了眼里,他挺遗憾自己现在还没有长大成人,不能帮着养父。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锻炼身体,更要像养父这样孝敬长辈。
一行人好不容易出了车站,就见到了站在最显眼处的林志和张灵瑞兄弟俩。
自从接到林强和徐定睿的电报,他们早就算好日子在火车站等着了。林志还特意问单位借了辆车,就为了来接人。其他人还好,坐个公交就能到家,就是林强的老母亲孙氏,一大把年纪了,又不能走路,还是找个车方便些。
第四十七章
等一行人回到张家,只见正厅里呆满了人,与徐家相熟的杨老太太、徐长林的外家石家还有任老先生他们都是老早就得到消息,特意来等着的。就连整日在医院里忙碌着的盛雪都特意请了假在家给林薇嫂子林薇帮忙,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席面来迎接老两口和徐家一家人的到来。
得亏现在在北京城郊那边经常有乡亲们推着车进城来换鸡蛋、换各种蔬菜的,不然就算有票还不一定能在供销社买得到合心意的菜呢。厨房里正在炖的老母鸡,就是盛雪用票换来的。当然现在大家都这样干,也就没人会在意什么“资本主义尾巴”这事了。
徐定睿刚进屋,就看见了正端坐在正厅的任安全老先生。大半年没见,他似乎比过年的时候看起来要消瘦不少,头上的白发变多了不说,原本保养得宜的脸上也开始爬上了不少皱纹。仅看老先生的脸色,明显是大病初愈的样子。徐定睿更是细心的注意到,老先生的椅子旁还放了一根木质的拐杖。
徐定睿心里咯噔一声,忙走上前去关切的问道,“师傅,您这是怎么了?”,说着,就要给任安全诊脉。明明走的时候才给任老诊过脉,任老的身子并没有什么大碍啊。就算之前的中风,也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就半年没见,怎么任老明显衰老了不少呢?而且还是大病初愈。 ↑返回顶部↑
见徐长卿一脸担忧,林旻难得好心的安慰了几句,“你放心吧,盛和平精明是精明,但很疼爱盛亮。既然你朋友马上要和盛亮成亲了,只要她能好好的对盛亮,盛和平就不会对她不好。还真别说,盛亮为人挺憨厚的,人也挺能干的。身上一把子力气。在我们村上的风评还算不错,跟他接触过的人都挺喜欢他的。”
被林旻一说,徐长卿心里多少好受些了。虽然是童养媳,但盛亮的年纪也就比张翠芳大个三四岁,两人之间的年龄差距正正好;盛家的家境挺好,说不定能让翠芳以后上高中考大学。而且盛亮性子憨厚,翠芳聪明伶俐,两个人正好形成了互补。说不定盛亮还真是翠芳的好归宿呢。
不过张翠芳的事情到底给徐长卿的心里留下了一抹消不掉的痕迹。她开始暗地里归拢自己练习绣工时的作品,准备积攒一些等离开的时候送去给张翠芳,算是给她添妆吧。按照翠芳家人的态度,应该是不会给她归置多少嫁妆了。她的这些刺绣成品虽然还不成大器,但多少能糊弄糊弄外行人,拿出去卖应该还能值些钱。有了这些钱在身边伴身,翠芳在盛家的日子就不至于那么难过了。
不知道为什么,徐长卿就想做些什么来帮助翠芳。她知道凭着自己并不能改变张翠芳这么小就要嫁人的现状,但她做了什么,或许这个好朋友就能好过些。
等过完夏天,徐长卿要跟着家人一起上京之前,还特意让哥哥徐长林陪着她去了趟张翠芳家将特意准备的绣品还有问妈妈张敏要来的几本书送给了张翠芳。
直到后来,徐长卿一直都没有办法忘记自己这个好姐妹在家不停的忙着家务的场景,还有她脸上浮现的与自己的年纪完全不相符的成熟与淡然。
第四十六章
眼看夏天过了大半,已经告别了八月进入了九月,徐定睿就跟张老爷子商量着要去北京了。他们虽然是十月份才开学,但他就是想着早点去,把新买的房子收拾收拾,顺便看看有什么能赚钱的营生,毕竟在北京什么都需要花钱,能赚点钱补贴些家用,自然是好的。而且任老先生之前就来信了,说是徐长林、长卿还有林旻、林欣几个转学去北京的事情已经办好了。不过因为接收的学校怀疑云省的教学质量,还要安排一次考试,看看他们几个要不要留一级上学。徐长林他们几个上的年级不同,但考试的日子都在同一天,9月5号,而第二天学校就要开学了,徐定睿一家和林强一家自然要在5号之前赶到北京,准备孩子们的入学考试。
张老爷子哪有什么不同意的啊,他们老两口离开北京有大半年了,就算在这里和乡亲们相处的挺融洽,每天的日子都很充实,但他们到底放心不下北京的孩子。再说了,北京还有不少亲朋好友呢,也不知道这些日子他们过得如何了。更何况其中还有不少志同道合的老朋友,这么长时间没有和能聊到一起的人说说话,心里多少有些不自在。
临走之前,徐定睿正式的摆了酒席请了生产队长徐胜利还有族里的几个族老还有隔壁的赵大婶一家。他们全家要上京,家里别的东西都好说,还有两座老房子呢,最起码得拜托别人帮忙照看一下,偶尔帮忙开开门看看有没有少东西的。虽说徐定睿挺相信他们临河村的乡亲们的人品的,但架不住还有村子外面的人啊,谁知道会不会有梁上君子上门呢。另外还有长辈们的坟地,要是过年过节他们一家没办法回来,总得有人上去烧点纸钱啊。临河村毕竟是他的根,叶落归根,以后他总会有要回来的一天,总不至于回来找不到家了。
当然徐定睿这些拜托人的话还没全都说出口,大家就拍着胸脯保证了。都是乡里乡亲的,再说又不是什么大事,能帮一把就帮一把。而且大家在心里也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徐定睿夫妻俩进京上大学,以后出来夫妻俩都是国家包分配,抱着铁饭碗吃皇粮的。怎么也得比他们这些只知道在土里刨食的泥腿子好上太多了。日后指不定有要求徐定睿夫妻俩办事的时候。当然农家汉子不轻易求人,一个个的都撇不开面子,要是真到了开口求人的地步,那肯定是摊上什么大事了。
见村里说话最有用的几个人都把自己的请求放在心上了,徐定睿这才放下心来准备去北京的事。家里炮制的药材是肯定要带上的。不说拿去能卖多少钱,最起码自家用的时候不用再到处去买了。而且他也得为村里的乡亲们准备一些常用的方子,即使顶不了什么用,到底是他的一番心意啊。此次进京上学,他们最起码得有个好一阵子不能回来了,张老爷子之前就建议他们干脆等念完大学再回来。毕竟来回一趟几个人的路费都是一项挺大的花费。他们到北京上学,也不知道会不会有什么进项,就这么坐吃山空的话,还是节省一点吧。卖药材的那笔钱能不动还是能不动就不动吧家里有两个孩子,以后要用钱的地方多着呢。
而林强,这次也是拖儿带女,准备全家一起进京的。林志早就托人给他安排好了工作,就是在一家医院当杂工,就算每个月的工资不是很高,林强也已经很满足了。他一个初中都没毕业的乡下人,能在北京找到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已经算是不错的了。他可是听广播说很多下乡的知青回到北京都不一定有活干呢。而且林志也帮他的妻子庄慧找了个在学校食堂做活的工作。他们夫妻俩都有活干了,他相信凭着他们夫妻俩的勤奋,家里以后的日子就不会差。更何况林志也把他瘫痪在床的老母亲孙氏的病例拿去找专家看过了,据说就算不能完全康复,最起码不会像如今这样还要人在家照顾。他所求并不高,只要老母亲孙氏能活动稍微能自己照顾自己,就是给他们夫妻俩减轻了不少压力。
孙氏一直觉得是自己瘫痪在床拖累了儿子一家,她常年瘫痪在床,还要吃药,花费自然小不到哪儿去。她曾经想着干脆死了算了,要不是顾忌她,儿子一家的日子就不会这么难过了。在日子艰难的时候还寻死过。要不是林志当时正好有事回家,说不定她还真不在了。她一直忘不了儿子当时震惊的表情,还有跪着求她要好好活着的哀求。现在听说自己有机会能康复,她高兴的不得了,总在心里想着以后不要给儿子拖后腿了。
林强这会儿真的挺感激林志这个好兄弟的。这么多的事都是他一个人奔走忙碌着。而且很多事情并不是那么轻易能办成的,比如给他们夫妻俩找工作,比如给两个孩子转学。可以想见这个好兄弟为了他们家的事,肯定要求爷爷告奶奶了。他是憨厚,但并不傻,嘴上不说,心里有数的很。不管怎么说,好兄弟这么尽心尽力,自己以后自然要把他当做一家人来好好待他。不然也对不起他们兄弟之间这份情谊。
林旻对养父母一家能陪着自己进京,还是很高兴的。不过不知道为什么,每每想起亲生父亲林志,心里总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触。
听说徐定睿一家要去北京念书,并且暂时不会回来,乡亲们难免不舍。村民们自发的给徐定睿一家送去了贺仪,尽管都是些松子、木耳什么的山货,不一定值得了多少钱,但到底是他们的一番心意。徐定睿夫妻俩并不想要,都是一个村的,谁不知道谁家的底细啊,这些东西要是拿到镇上去卖,怎么也得值上一些钱,怎么都够买些油盐酱醋什么的生活用品了。可到底是乡亲们的一番心意,大家好说歹说,要是真的什么都不拿,多少都说不过去。徐定睿夫妻俩没好意思占人家的便宜,趁着没事的时候,徐定睿教了大家不少收拾药材的方法,乡亲们这才知道原来山上那些看似野草的植株居然是中药材,稍稍收拾一番,就是能卖钱的玩意儿。他们真的守着宝山却不自知了。
别人不知道,徐定睿的这个消息对生产队长徐胜利来说是很重要的,他算头脑活络的,又是一门心思希望整个村子的日子过得好,他暗暗把药材的事情放在心里,心里也想着多给大家增加个补贴家用的门路。
时隔8个多月再次进京,徐定睿一家难免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云省是农村,到处都是自然的风光,有的时候几里路都不一定能看得到人烟,根本见不到北京这样的城市繁华。这次他们除了些衣服,并没有带什么东西,毕竟这一路又有小又有老的,根本就带不了什么。而且路上确实远,很多东西并不好带的。他们来之前就将家里的很多东西打包装好,还特意放了防潮防蛀的香草。
张老爷子老太太回到北京那是既怀念又失望,面对车水马龙的熟悉城市,老两口居然有点不适应了。两人一个劲的嘀咕着还是临河村清净比较适合他们养老。不过现在儿女们都在北京,北京本就是他们的家,要真是让他们独自呆在临河村,不说儿女们不放心,就是他们自己,也不一定能呆得住。
头一次进京的庄慧母女早就看呆了,他们最多就是去镇上赶集,什么时候来过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啊,一出火车站就茫然四顾不知道东南西北走不动路了,要不是林旻和徐长卿在一旁看着,林强又时不时的出声提醒着,他们还指不定顺着人流走到哪儿去呢。
张老爷子和老太太还好些,都可以自行走路,碰到人多的时候,顶多要徐长卿这些晚辈们搀扶一下。倒是林志的老母亲,长期瘫痪在床,不良于行,这一路上都是靠着林志背着走来的。偶尔徐定睿帮着林志背一会儿,林志都不肯,就算累的满头汗水,还是咬着牙把老人背到了北京。养父林强的不容易,林旻都看在了眼里,他挺遗憾自己现在还没有长大成人,不能帮着养父。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锻炼身体,更要像养父这样孝敬长辈。
一行人好不容易出了车站,就见到了站在最显眼处的林志和张灵瑞兄弟俩。
自从接到林强和徐定睿的电报,他们早就算好日子在火车站等着了。林志还特意问单位借了辆车,就为了来接人。其他人还好,坐个公交就能到家,就是林强的老母亲孙氏,一大把年纪了,又不能走路,还是找个车方便些。
第四十七章
等一行人回到张家,只见正厅里呆满了人,与徐家相熟的杨老太太、徐长林的外家石家还有任老先生他们都是老早就得到消息,特意来等着的。就连整日在医院里忙碌着的盛雪都特意请了假在家给林薇嫂子林薇帮忙,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席面来迎接老两口和徐家一家人的到来。
得亏现在在北京城郊那边经常有乡亲们推着车进城来换鸡蛋、换各种蔬菜的,不然就算有票还不一定能在供销社买得到合心意的菜呢。厨房里正在炖的老母鸡,就是盛雪用票换来的。当然现在大家都这样干,也就没人会在意什么“资本主义尾巴”这事了。
徐定睿刚进屋,就看见了正端坐在正厅的任安全老先生。大半年没见,他似乎比过年的时候看起来要消瘦不少,头上的白发变多了不说,原本保养得宜的脸上也开始爬上了不少皱纹。仅看老先生的脸色,明显是大病初愈的样子。徐定睿更是细心的注意到,老先生的椅子旁还放了一根木质的拐杖。
徐定睿心里咯噔一声,忙走上前去关切的问道,“师傅,您这是怎么了?”,说着,就要给任安全诊脉。明明走的时候才给任老诊过脉,任老的身子并没有什么大碍啊。就算之前的中风,也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就半年没见,怎么任老明显衰老了不少呢?而且还是大病初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