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4章 魏国之危【补更24/40】(2 / 3)
楚水君恨恨地想到。
不得不说,项娈、吴起二人并没有使他失望。
待等到黄昏前后时,项娈麾下的昭关军,就已攻占了东城的城墙,且顺势控制了城门。
历来的攻城战,一旦城门被敌军攻破,就基本上判定了防守方的战败,鲜有能扭转战况的。
尤其是在兵力远远不如攻城方的情况下。
显然,昌邑城也无法成为罕见的个例,在得知楚国军队攻克了东城门后,似安陵王赵燊等魏国王贵,便心生了撤退的想法。
不可否认,他们也希望能守住昌邑,但倘若事不可违,他们也不会选择与城池共存亡——他们乃是魏国的赵氏王贵,这个国家还没有到必须由他们做出牺牲的地步。
这里又不是大梁,更不是雒阳,它只是宋郡的一座城池而已,跟他魏国此前放弃的十几座宋郡东部城池,并没有什么区别。
“成陵王,请您慎重抉择啊。”
在得知成陵王赵燊等人要撤退时,抚宋特使崔咏拉着前者恳求。
不是说能坚守十日的么?这才是首日啊!
仿佛是猜到了崔咏的心思,成陵王赵燊颇有些尴尬地说道:“我也没想到,楚国联军中居然还有那等精锐……崔大人,不是本王驳你的面子,只是眼下城门已被楚军攻破,我军又并非商水军、鄢陵军、魏武军,哪有什么起死回生的可能?与其在这里白白消耗兵力,还不如后撤,撤到定陶,重整旗鼓……”
崔咏不是不懂得这个道理,只是他在昌邑居住了许多年,对这座城池已经城内的百姓早已有了感情,实在是不忍抛弃。
见此,成陵王赵燊劝道:“崔大人,以大局为重啊。”
最终,崔咏还是被成陵王赵燊给说服了,黯然地决定放弃昌邑。
一时间,魏军从昌邑城的西城门撤退,包括县令简覜等本地官员、望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见机不对跟随迁移的百姓。
羯角骑兵很快就得知了魏军弃守昌邑的消息,亦放弃了与楚国军队纠缠,在督护博西勒的指挥下,保护着这些人徐徐从昌邑撤离,撤向定陶。
这场昌邑之战,堪称这场「伐魏」战争爆发至今,发生于宋郡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
在这场攻城战中,楚军出动兵力超过四十万,战亡人数超过三万人,伤者数万,其中约三成乃是正军。
而魏国一方,损失兵力则在两万左右,其中,羯角骑兵损失六千余,两名万夫长战死。
值得一提的是,楚国军队高达十万的伤亡,有一半是羯角骑兵造成。
七月十二日,楚国将领季武、桓虎,分别率领曲阜军、薛城军(原睢阳军)抵达昌邑。
十三日,楚国将领项娈率军南下,协助寿陵君景云攻打睢阳。
睢阳魏军兵少将寡,难以抵挡,不得已选择撤退,向西退入商水郡,与商水军合兵。
十四日至十八日,楚寿陵君景舍与楚将项娈合兵,攻打攻陷「信陵」、「襄陵」,逼近雍丘,逼近大梁。
而与此同时,楚国将领项末、齐国将领田耽,分别率领军队赶上楚水君的主力,「楚、齐、鲁越四国军队」终于在宋郡定陶汇合,组建了四国联军。
七月二十日,定陶县在苦苦防守了三日后,终于被攻破,成陵王赵燊等人被迫撤向梁郡。
截止七月末,楚寿陵君景云占据「承匡」、「襄陵」,切断了商水郡与梁郡的联系,写信知会平舆君熊琥,准备对商水郡展开前后夹击。
而楚将项娈,则率领军队回归楚水军的主力。
八月初,楚水君麾下四国联军,在几乎攻陷了半个颍水郡的情况下,进逼大梁。 ↑返回顶部↑
不得不说,项娈、吴起二人并没有使他失望。
待等到黄昏前后时,项娈麾下的昭关军,就已攻占了东城的城墙,且顺势控制了城门。
历来的攻城战,一旦城门被敌军攻破,就基本上判定了防守方的战败,鲜有能扭转战况的。
尤其是在兵力远远不如攻城方的情况下。
显然,昌邑城也无法成为罕见的个例,在得知楚国军队攻克了东城门后,似安陵王赵燊等魏国王贵,便心生了撤退的想法。
不可否认,他们也希望能守住昌邑,但倘若事不可违,他们也不会选择与城池共存亡——他们乃是魏国的赵氏王贵,这个国家还没有到必须由他们做出牺牲的地步。
这里又不是大梁,更不是雒阳,它只是宋郡的一座城池而已,跟他魏国此前放弃的十几座宋郡东部城池,并没有什么区别。
“成陵王,请您慎重抉择啊。”
在得知成陵王赵燊等人要撤退时,抚宋特使崔咏拉着前者恳求。
不是说能坚守十日的么?这才是首日啊!
仿佛是猜到了崔咏的心思,成陵王赵燊颇有些尴尬地说道:“我也没想到,楚国联军中居然还有那等精锐……崔大人,不是本王驳你的面子,只是眼下城门已被楚军攻破,我军又并非商水军、鄢陵军、魏武军,哪有什么起死回生的可能?与其在这里白白消耗兵力,还不如后撤,撤到定陶,重整旗鼓……”
崔咏不是不懂得这个道理,只是他在昌邑居住了许多年,对这座城池已经城内的百姓早已有了感情,实在是不忍抛弃。
见此,成陵王赵燊劝道:“崔大人,以大局为重啊。”
最终,崔咏还是被成陵王赵燊给说服了,黯然地决定放弃昌邑。
一时间,魏军从昌邑城的西城门撤退,包括县令简覜等本地官员、望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见机不对跟随迁移的百姓。
羯角骑兵很快就得知了魏军弃守昌邑的消息,亦放弃了与楚国军队纠缠,在督护博西勒的指挥下,保护着这些人徐徐从昌邑撤离,撤向定陶。
这场昌邑之战,堪称这场「伐魏」战争爆发至今,发生于宋郡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
在这场攻城战中,楚军出动兵力超过四十万,战亡人数超过三万人,伤者数万,其中约三成乃是正军。
而魏国一方,损失兵力则在两万左右,其中,羯角骑兵损失六千余,两名万夫长战死。
值得一提的是,楚国军队高达十万的伤亡,有一半是羯角骑兵造成。
七月十二日,楚国将领季武、桓虎,分别率领曲阜军、薛城军(原睢阳军)抵达昌邑。
十三日,楚国将领项娈率军南下,协助寿陵君景云攻打睢阳。
睢阳魏军兵少将寡,难以抵挡,不得已选择撤退,向西退入商水郡,与商水军合兵。
十四日至十八日,楚寿陵君景舍与楚将项娈合兵,攻打攻陷「信陵」、「襄陵」,逼近雍丘,逼近大梁。
而与此同时,楚国将领项末、齐国将领田耽,分别率领军队赶上楚水君的主力,「楚、齐、鲁越四国军队」终于在宋郡定陶汇合,组建了四国联军。
七月二十日,定陶县在苦苦防守了三日后,终于被攻破,成陵王赵燊等人被迫撤向梁郡。
截止七月末,楚寿陵君景云占据「承匡」、「襄陵」,切断了商水郡与梁郡的联系,写信知会平舆君熊琥,准备对商水郡展开前后夹击。
而楚将项娈,则率领军队回归楚水军的主力。
八月初,楚水君麾下四国联军,在几乎攻陷了半个颍水郡的情况下,进逼大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