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节(1 / 4)
二皇子被人送走了,勤政殿里恢复了安静。
皇帝一个人静静坐在那里,旁边的贴身内侍一动不敢动。
二皇子说的事情,皇帝前两天就知道了。人人都以为大皇子已经退出了,他却在最紧要的关头,玩了这么一手。要不是孙皇后和孙侯爷这回都立了功劳,皇帝也不会忍到现在。
皇帝想了许久,让人又把孙皇后叫来了。
夫妻两个经历了这次的动乱,孙皇后又恢复了过去的安静淡然。
皇帝心里十分纠结,他不知道要怎么处置大皇子,“梓潼,朕不是个好父亲。”
孙皇后半晌后回了一句,“陛下是个好皇帝。”
皇帝摇头,“朕也不是好皇帝,这回让百姓跟着遭殃。”
孙皇后安抚了一句,“陛下已经尽力了。”
皇帝直直看着孙皇后,“梓潼,山石是大郎放的,你知道吗?”
谁知孙皇后一点不惊慌,“陛下,臣妾刚开始不知道,后来也猜到了。”
说完,孙皇后起身跪下了,“臣妾教子不严,请陛下责罚,臣妾愿为他担下一切罪责。”
皇帝没有扶起她,只说了一句话,“朕知道了,你回去吧。”
孙皇后又道,“陛下,臣妾知道,大郎罪无可赦,求陛下看在夫妻多年的份上,饶他一条性命,臣妾愿用皇后位置来换。三皇子立了功劳,如今居长,高贵妃贤良,可堪为后。陛下,臣妾做这个皇后,也做的很累,臣妾想去和大郎一起守皇陵,以后再不回京。”
皇帝听见这话,对皇后道,“皇后,你莫要多言。大郎做的事情,和你无关。朕知道那个孩子,是个死脑筋,从来听不进别人的劝。”
打发走了孙皇后,皇帝犹豫了两天,还是心软了。他废除了大皇子的恭王王爵,恭王一系的儿女,全部贬为庶人。对外的理由是恭王私自出皇陵,不敬先皇。
同时,前太子死后,他的儿子们,除了孙良娣的那个孩子被脸上刺字发配,其余全部处死。
大皇子的错是杀害亲爹,皇帝知道自己对不起这个儿子,他心里有怨气,废除他的爵位后不再追究,且孙家这回和高家谢家一起打开城门,也算立了功劳,两厢低过。
前太子不一样,亲爹只是受了伤,他就慌忙登基,且拒不认亲爹,造成胡人入关,是大周的罪人,故而他的儿子们都没保住。孙良娣的那个孩子,也是皇帝看在孙家的面子上留下来的。
孙良娣成庶人,儿子被发配,她带着被刺字的儿子一起去了边关,和京城切断了一切联系,从此在那边做个普通人。
而此时,身在皇陵的大皇子却笑得异常开心。父皇啊父皇,怎么样,一块大石头就让你的好儿子露出了獠牙,他也没比儿臣好多少。
大皇子一点不在意自己被废了爵位,他私自想尽办法放了山石,放过之后他就联系上了孙侯爷。
孙侯爷听说外甥做的这事儿后,惊的差点上吊。恭王和孙家一体,外甥做了这样的事情,他也跑不掉啊,他又忙着给大皇子擦屁股。
还没等他动作呢,太子要登基了,孙侯爷干脆不再理事,任由太子登基算了。要真是老皇帝回来了,恭王和孙家都要挨教训。外甥这样一闹,说不定正中太子下怀。太子登基,孙家好歹还有个舅舅的名分在,就算权力不如周家,也不至于彻底败落了。过个几十年,谁知道是个什么样子呢。
等皇帝杀回京城,孙侯爷立刻又改变了主意,开城门,迎接皇帝回京。他立了这样的功劳,皇帝总不能还和他算账。至于大皇子的事情,那是你们父子之间的账,不能算到我头上。而且,以孙侯爷对皇帝的了解,皇帝肯定不好意思到处嚷嚷他儿子放了块大石头要砸死他!
太子不认爹已经让皇帝没脸,天下人要是再知道恭王的事情,皇帝自己都会被人诟病,父子失和到这种地步,肯定皇帝的德行也有问题。
果然不出孙侯爷所料,恭王废了,孙家和孙皇后安然无恙。孙侯爷看开了,只要能保住孙皇后,孙家好生教导子弟,家族就倒不了,外戚看着热火烹油,来得快去的也快。你看那周家,前几天还嚣张跋扈,现在都人头落地了。
要说最大的赢家,怕是恭王了。他就放了一块石头,老二登基,然后废了。他知道自己这辈子没希望了,要是老二上位,他还能活命?
这下子好了,他只是丢了爵位,却把最大的敌人干了下去,从此不管谁上位,再也不会盯着他这个成了庶人的嫡长子了。
大皇子仍旧在皇陵里,却过起了潇洒的日子。 ↑返回顶部↑
皇帝一个人静静坐在那里,旁边的贴身内侍一动不敢动。
二皇子说的事情,皇帝前两天就知道了。人人都以为大皇子已经退出了,他却在最紧要的关头,玩了这么一手。要不是孙皇后和孙侯爷这回都立了功劳,皇帝也不会忍到现在。
皇帝想了许久,让人又把孙皇后叫来了。
夫妻两个经历了这次的动乱,孙皇后又恢复了过去的安静淡然。
皇帝心里十分纠结,他不知道要怎么处置大皇子,“梓潼,朕不是个好父亲。”
孙皇后半晌后回了一句,“陛下是个好皇帝。”
皇帝摇头,“朕也不是好皇帝,这回让百姓跟着遭殃。”
孙皇后安抚了一句,“陛下已经尽力了。”
皇帝直直看着孙皇后,“梓潼,山石是大郎放的,你知道吗?”
谁知孙皇后一点不惊慌,“陛下,臣妾刚开始不知道,后来也猜到了。”
说完,孙皇后起身跪下了,“臣妾教子不严,请陛下责罚,臣妾愿为他担下一切罪责。”
皇帝没有扶起她,只说了一句话,“朕知道了,你回去吧。”
孙皇后又道,“陛下,臣妾知道,大郎罪无可赦,求陛下看在夫妻多年的份上,饶他一条性命,臣妾愿用皇后位置来换。三皇子立了功劳,如今居长,高贵妃贤良,可堪为后。陛下,臣妾做这个皇后,也做的很累,臣妾想去和大郎一起守皇陵,以后再不回京。”
皇帝听见这话,对皇后道,“皇后,你莫要多言。大郎做的事情,和你无关。朕知道那个孩子,是个死脑筋,从来听不进别人的劝。”
打发走了孙皇后,皇帝犹豫了两天,还是心软了。他废除了大皇子的恭王王爵,恭王一系的儿女,全部贬为庶人。对外的理由是恭王私自出皇陵,不敬先皇。
同时,前太子死后,他的儿子们,除了孙良娣的那个孩子被脸上刺字发配,其余全部处死。
大皇子的错是杀害亲爹,皇帝知道自己对不起这个儿子,他心里有怨气,废除他的爵位后不再追究,且孙家这回和高家谢家一起打开城门,也算立了功劳,两厢低过。
前太子不一样,亲爹只是受了伤,他就慌忙登基,且拒不认亲爹,造成胡人入关,是大周的罪人,故而他的儿子们都没保住。孙良娣的那个孩子,也是皇帝看在孙家的面子上留下来的。
孙良娣成庶人,儿子被发配,她带着被刺字的儿子一起去了边关,和京城切断了一切联系,从此在那边做个普通人。
而此时,身在皇陵的大皇子却笑得异常开心。父皇啊父皇,怎么样,一块大石头就让你的好儿子露出了獠牙,他也没比儿臣好多少。
大皇子一点不在意自己被废了爵位,他私自想尽办法放了山石,放过之后他就联系上了孙侯爷。
孙侯爷听说外甥做的这事儿后,惊的差点上吊。恭王和孙家一体,外甥做了这样的事情,他也跑不掉啊,他又忙着给大皇子擦屁股。
还没等他动作呢,太子要登基了,孙侯爷干脆不再理事,任由太子登基算了。要真是老皇帝回来了,恭王和孙家都要挨教训。外甥这样一闹,说不定正中太子下怀。太子登基,孙家好歹还有个舅舅的名分在,就算权力不如周家,也不至于彻底败落了。过个几十年,谁知道是个什么样子呢。
等皇帝杀回京城,孙侯爷立刻又改变了主意,开城门,迎接皇帝回京。他立了这样的功劳,皇帝总不能还和他算账。至于大皇子的事情,那是你们父子之间的账,不能算到我头上。而且,以孙侯爷对皇帝的了解,皇帝肯定不好意思到处嚷嚷他儿子放了块大石头要砸死他!
太子不认爹已经让皇帝没脸,天下人要是再知道恭王的事情,皇帝自己都会被人诟病,父子失和到这种地步,肯定皇帝的德行也有问题。
果然不出孙侯爷所料,恭王废了,孙家和孙皇后安然无恙。孙侯爷看开了,只要能保住孙皇后,孙家好生教导子弟,家族就倒不了,外戚看着热火烹油,来得快去的也快。你看那周家,前几天还嚣张跋扈,现在都人头落地了。
要说最大的赢家,怕是恭王了。他就放了一块石头,老二登基,然后废了。他知道自己这辈子没希望了,要是老二上位,他还能活命?
这下子好了,他只是丢了爵位,却把最大的敌人干了下去,从此不管谁上位,再也不会盯着他这个成了庶人的嫡长子了。
大皇子仍旧在皇陵里,却过起了潇洒的日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