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之友(重生) 第312节(2 / 4)
第331章 327.0327.$
殷胥亲临一个城市的重建, 也算是建康多年苦难后的一点幸运。他不懂的事情很多,却肯问肯学,从听人说起的知识, 到眼前看过的数字,他便再忘不了, 工部户部临时调派过来的不少官员, 别说忽悠他,就是自己有个地方马虎了, 也会被他揪出来。
殷胥这头忙完了, 才过了到回廊,到这人挤人的暂居官府的侧院,见了等候多时的何元白。
他其实没有想到何元白还活着,毕竟何家不像李家家大业大, 被磨了两三年才渐渐式微,何家从南周立国伊始就不太行了,贬官的贬官, 分家的分家,何姓渐渐散落了,能听到的消息也不多了。他便也以为何元白要不离开建康一代了,要不然便是死于南周朝堂斗争了。
听到他要求见,殷胥自然心惊,然而见了面便更吃惊了。
何先生这过了四十长得像十四的身高,本来就没有让他再进步的希望了,几年过去也不知是弓腰驼背缩了水,还是殷胥自己这几年长高了太多,他看起来愈发矮了。
胡子长长一把纠缠在一起,发也是乱糟糟的束着,似乎用刀划断过半截。穿着灰色麻袍,小腿以下的裤腿湿淋淋的吸在腿上。殷胥对建康旁的人或事没甚么感觉,然明知何元白也是自己选的,看着他这副模样,仍心下酸楚。
毕竟他一大段少年时期都是在弘文馆读过的,意气风发讲他当年策马阴山的何先生,天天拎着崔季明出去要她倒立的何先生,几年不见老了二十岁一般……
他因为裤子湿着,站在一边不愿意跪,看见堂堂走来的殷胥,正把路上扫了几眼的文书递给身边的耐冬,何元白微微呆了一下,喉头缓缓一滑。似乎也没想到那个成绩颇佳却少言寡语的皇子,如今身着燕服也是通体帝王的派头。
殷胥心酸却不能表露,微微抬手也算是行了个细微的礼:“何先生。”
何元白腮紧了紧,两颊凹的像是在吸气,半天道:“当不得。臣、我是来送东西的,有些多,太笨重,在院子里放着。”
殷胥回过头去,院内摆着四辆农家用的独轮车,上面装满了山一样的卷轴。没有弘文馆内那样的锦囊包裹,内轴也不过是木的,纸却极好。不同于大邺的造纸业被朝廷分给民间,允许民间私自造纸贩售,纸价低廉,高质量纸也不再是贵族专用,卷轴便没有必要,大都用线缝成本子或做成折页。
好久没有见过这样多数量的卷轴了,殷胥站在廊下望着道:“这是什么?”
何元白常年在湿冷的屋子里跪着写作,双膝风湿眼中,一拐一拐的走出来:“南周史。”
殷胥骤然回头:“什么?”
何元白的嘴唇在胡子的掩盖下扯了扯:“其实最早十几卷讲的都是行归于周的事儿,早着笔的那一段,您也就刚成为端王。”
殷胥喜怒不形于色,此时眼底一惊:“你躲在哪里写出来的?”
何元白扶着门框:“我没躲。我在国宫的一处别院里写的。吃的是皇粮。”
言玉在他院子附近修了个地窖,专门用来存放这些卷轴,随着叛军攻入城墙,他也跟卷轴在地窖中,一藏就是个把月。
“圣人要看么?”
宫人连忙拎来了鞋履,殷胥在廊下换上,这才靠近那几座小车,随手拿起一卷。这一卷笔迹看起来很新,战争进行,国土退缩,他所用的纸与墨却还是精品,很明显这是朝廷支持的事情。
何元白站在廊下,他想背着手,胳膊疼,已经背不过去,只得垂手道:“不止一个人与我说过,江分两岸,人心可断,中国史不可断。至少……大邺百年,不算是有空白。”
殷胥凝神看下去,这一段竟是写郑家王家被灭门之事,其中描述了大量南周皇帝与周边臣子的对话,若不是在一旁记录,不可能写得出来。
再翻一翻别的卷轴,都有不少朝堂上发生的大小事件,想必是有文官随时记录发生的一切,交给何元白整理。只是似乎写的太着急,其中还夹有大量没有来得及归纳整理的段落,这部史看起来还只是个粗糙的半成品。
但其中历历在目,字字诛心,简单翻到便是无数的伤亡的数字,各地家族内战期间的勾心斗角与黎民百态。
他写起来似乎极冷静,只是将无数真实的资料拆成一个个毫无意义的字,以精炼而排列,自己绝不深想、绝不暗示,更不诉诸自己的情感。观者激动,读着怕是连心头都在颤抖,而他写起来,怕是连笔尖都不会多抖一下。
这样一个曾经挥斥方遒,激扬文字的士子,如何成了今日这样下笔冷静到冷酷的样子,殷胥猜不出。
殷胥转过头来,何元白抬眼也望他。半晌殷胥道:“是,如今一来,国史便不会有缺,不但天下士子能知晓南周内究竟发生了什么,朕也可以学以自鉴,知道有些事情大邺不能重复,有些问题或矛盾如何早日解决。”
何元白松了一口气,肩膀两边都塌下去,整个人跟要化了似的软垮,腿还立着:“那便是足够了。”
他说罢拍了拍袖子正欲行礼退下,殷胥忽然道:“这就够了?” ↑返回顶部↑
殷胥亲临一个城市的重建, 也算是建康多年苦难后的一点幸运。他不懂的事情很多,却肯问肯学,从听人说起的知识, 到眼前看过的数字,他便再忘不了, 工部户部临时调派过来的不少官员, 别说忽悠他,就是自己有个地方马虎了, 也会被他揪出来。
殷胥这头忙完了, 才过了到回廊,到这人挤人的暂居官府的侧院,见了等候多时的何元白。
他其实没有想到何元白还活着,毕竟何家不像李家家大业大, 被磨了两三年才渐渐式微,何家从南周立国伊始就不太行了,贬官的贬官, 分家的分家,何姓渐渐散落了,能听到的消息也不多了。他便也以为何元白要不离开建康一代了,要不然便是死于南周朝堂斗争了。
听到他要求见,殷胥自然心惊,然而见了面便更吃惊了。
何先生这过了四十长得像十四的身高,本来就没有让他再进步的希望了,几年过去也不知是弓腰驼背缩了水,还是殷胥自己这几年长高了太多,他看起来愈发矮了。
胡子长长一把纠缠在一起,发也是乱糟糟的束着,似乎用刀划断过半截。穿着灰色麻袍,小腿以下的裤腿湿淋淋的吸在腿上。殷胥对建康旁的人或事没甚么感觉,然明知何元白也是自己选的,看着他这副模样,仍心下酸楚。
毕竟他一大段少年时期都是在弘文馆读过的,意气风发讲他当年策马阴山的何先生,天天拎着崔季明出去要她倒立的何先生,几年不见老了二十岁一般……
他因为裤子湿着,站在一边不愿意跪,看见堂堂走来的殷胥,正把路上扫了几眼的文书递给身边的耐冬,何元白微微呆了一下,喉头缓缓一滑。似乎也没想到那个成绩颇佳却少言寡语的皇子,如今身着燕服也是通体帝王的派头。
殷胥心酸却不能表露,微微抬手也算是行了个细微的礼:“何先生。”
何元白腮紧了紧,两颊凹的像是在吸气,半天道:“当不得。臣、我是来送东西的,有些多,太笨重,在院子里放着。”
殷胥回过头去,院内摆着四辆农家用的独轮车,上面装满了山一样的卷轴。没有弘文馆内那样的锦囊包裹,内轴也不过是木的,纸却极好。不同于大邺的造纸业被朝廷分给民间,允许民间私自造纸贩售,纸价低廉,高质量纸也不再是贵族专用,卷轴便没有必要,大都用线缝成本子或做成折页。
好久没有见过这样多数量的卷轴了,殷胥站在廊下望着道:“这是什么?”
何元白常年在湿冷的屋子里跪着写作,双膝风湿眼中,一拐一拐的走出来:“南周史。”
殷胥骤然回头:“什么?”
何元白的嘴唇在胡子的掩盖下扯了扯:“其实最早十几卷讲的都是行归于周的事儿,早着笔的那一段,您也就刚成为端王。”
殷胥喜怒不形于色,此时眼底一惊:“你躲在哪里写出来的?”
何元白扶着门框:“我没躲。我在国宫的一处别院里写的。吃的是皇粮。”
言玉在他院子附近修了个地窖,专门用来存放这些卷轴,随着叛军攻入城墙,他也跟卷轴在地窖中,一藏就是个把月。
“圣人要看么?”
宫人连忙拎来了鞋履,殷胥在廊下换上,这才靠近那几座小车,随手拿起一卷。这一卷笔迹看起来很新,战争进行,国土退缩,他所用的纸与墨却还是精品,很明显这是朝廷支持的事情。
何元白站在廊下,他想背着手,胳膊疼,已经背不过去,只得垂手道:“不止一个人与我说过,江分两岸,人心可断,中国史不可断。至少……大邺百年,不算是有空白。”
殷胥凝神看下去,这一段竟是写郑家王家被灭门之事,其中描述了大量南周皇帝与周边臣子的对话,若不是在一旁记录,不可能写得出来。
再翻一翻别的卷轴,都有不少朝堂上发生的大小事件,想必是有文官随时记录发生的一切,交给何元白整理。只是似乎写的太着急,其中还夹有大量没有来得及归纳整理的段落,这部史看起来还只是个粗糙的半成品。
但其中历历在目,字字诛心,简单翻到便是无数的伤亡的数字,各地家族内战期间的勾心斗角与黎民百态。
他写起来似乎极冷静,只是将无数真实的资料拆成一个个毫无意义的字,以精炼而排列,自己绝不深想、绝不暗示,更不诉诸自己的情感。观者激动,读着怕是连心头都在颤抖,而他写起来,怕是连笔尖都不会多抖一下。
这样一个曾经挥斥方遒,激扬文字的士子,如何成了今日这样下笔冷静到冷酷的样子,殷胥猜不出。
殷胥转过头来,何元白抬眼也望他。半晌殷胥道:“是,如今一来,国史便不会有缺,不但天下士子能知晓南周内究竟发生了什么,朕也可以学以自鉴,知道有些事情大邺不能重复,有些问题或矛盾如何早日解决。”
何元白松了一口气,肩膀两边都塌下去,整个人跟要化了似的软垮,腿还立着:“那便是足够了。”
他说罢拍了拍袖子正欲行礼退下,殷胥忽然道:“这就够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