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三章 偷得浮生半日闲(2 / 3)
李安生就任总统的第一天,《北华捷报》便以大标题正版刊登了当年的这篇新闻,并且进行了富有激情的评述。
是啊,对于一个以高粱为主食的农民,毫无节制的吃面条,成为了最大的梦想。
民国前后,关内老百姓的生活也开始有了改善,至少,没有再出现饿死人的现象,部分人也能开始吃的调匀,粗细粮搭配,尤其是去年的一次大丰收之后。
但影响关内百姓民生最为重要的,还是铁路运输。
铁路是影响近代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变量。运输成本的降低可使农民更广泛地与国内、国际市场相结合,为改进民食创造条件。轮船运输在清末就已经对华北沿海的民食产生了改善的作用。
清末北京的粮食供应有部分来自东北,对华北内地粮食压力减轻。李安生刚穿越到东北的那会,大部分地区的民食有所改善,而东北的粮食产量逐年大跨越之后,关内百姓的日子好过了许多。
自去年开始,直隶百姓一般人“午饭必有熟菜,或杂以荤腥,饮必以茶。一村中之茶馆或有两三处,因饮酒者渐多”。
这种现象的发生,正在于交通运输改善所带来的流通与商机的增多,尤其是东北铁路网的完善,以及中东铁路与库张铁路落到民国手中之后。
人民有机会进行多种经营,或加强商品化比重,各地区相互交流,摆脱了清末的缺粮困境。
由于农业生产未发生质的变化,靠运输的带来的改善相对有限,而较为偏僻的地区甚至没有发生变化。“中上之户饭皆粗粝,中下之户则皆搀糠和菜为食,丰年粮尚不足,一遇凶年,恐慌立至,则树叶草根亦以充饥。”
大部分地区的食物改善时间不长,因为人口急剧增长,运输取得的成果迅速被人口增长抵消掉,要是爆发大规模内战,许多地方都要出现大规模的饥荒。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袁世凯也清楚,如今日益改善的民生,万万不能因为内战而破坏掉,要是本来就如此残破,那倒还好,没有人顾的上,可有比较,便有计较,轻易挑起战端的人是要遗臭万年的。
段祺瑞也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今日小酌,能有如此丰盛的佳肴,未必不是李安生所赐。
从东北过来的大批肉食,以及价廉物美的烈酒,都成为了京城百姓们的最爱。
两人小酌半晌,从人又端上了主食,居然是甘薯,倒让徐树铮有些意外。
段祺瑞笑了起来,指着甘薯说道:“又铮,从前咱们都盼着能不吃甘薯、高粱这等粗粮,盼着能吃上小麦,面粉。可如今李大总统推广什么?粗细搭配,整日吃小麦的,也得吃些甘薯,这才叫营养。我看,他是替东北推销甘薯吧?”
当初东北为了不让关内因为东北大丰收粮食价格逐步下跌,使得关内百姓因为用小麦换取到的粗粮变少,反而闹起饥荒,于是东北有意识的向关内投放了大量的粗粮。
现在反而要推广甘薯这等粗粮作为日常必不可少的事物,怪不得段祺瑞要拿出来说事。
李安生的这个说法让很多人嗤之以鼻,这细粮才有营养,多吃细粮,才能熬饥。
中国北方在饮食方面长期以来重男轻女,从小农经济角度上讲,这也是迫不得已的一种生存选择。农业劳动要求男人对农忙时高体力消耗负责,只有将粮食集**向主要男劳动力,保证他的劳动和健康,才能保证全家的生存。要不然男子就会致病,整个家庭将遭受更大的打击。另外,北方农村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那就是雇工往往比主人得到更好的饮食。雇主不得不将有限的细粮与肉食等食物用在最能体现其价值之处。
故而,这种观念其实是深入人心的,李安生提出粗粮也有营养,而且每天必须吃一定量的粗粮,一时难以推广开来。
连段祺瑞都不认同李安生关于多吃鱼聪明长寿、粗粮与细粮搭配的说法,更何况其他。
“如今的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倒也是个事实。好歹,咱们回去也能昂首挺胸一回,不至于对不起先人。”
段祺瑞放下酒杯,喟叹着,略微的自我安慰一下。
的确,他们坐在这里吃肉喝酒,现在许多老百姓同样能够如此,不局限于东北、直隶,甚至是山东、江苏等地。
比如说,在北京,巡警月薪10至13元,巡长16至18元。
不过,这个工资居然还不如上海一个纺纱女工的工资,竟然高过巡长和科长!
而不管是北京也好,上海也好,物价也越来越低廉,段祺瑞住处附近的市场,每天都会挂牌子出来,路人都能看到价钱。
面粉1包四十余斤3.30元,切面1斤0.07元,猪肉1斤0.28元,棉花1斤0.48元,煤炭1担0.14元,煤油1斤0.06元,肥皂1块0.05元,香烟1盒0.036元,茶叶1斤0.23元,活鸡1斤0.37元,鲜蛋1个0.027元,豆油1斤0.19元,食盐1斤0.043元,白糖1斤0.096元,细布1尺0.107元。、 ↑返回顶部↑
是啊,对于一个以高粱为主食的农民,毫无节制的吃面条,成为了最大的梦想。
民国前后,关内老百姓的生活也开始有了改善,至少,没有再出现饿死人的现象,部分人也能开始吃的调匀,粗细粮搭配,尤其是去年的一次大丰收之后。
但影响关内百姓民生最为重要的,还是铁路运输。
铁路是影响近代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变量。运输成本的降低可使农民更广泛地与国内、国际市场相结合,为改进民食创造条件。轮船运输在清末就已经对华北沿海的民食产生了改善的作用。
清末北京的粮食供应有部分来自东北,对华北内地粮食压力减轻。李安生刚穿越到东北的那会,大部分地区的民食有所改善,而东北的粮食产量逐年大跨越之后,关内百姓的日子好过了许多。
自去年开始,直隶百姓一般人“午饭必有熟菜,或杂以荤腥,饮必以茶。一村中之茶馆或有两三处,因饮酒者渐多”。
这种现象的发生,正在于交通运输改善所带来的流通与商机的增多,尤其是东北铁路网的完善,以及中东铁路与库张铁路落到民国手中之后。
人民有机会进行多种经营,或加强商品化比重,各地区相互交流,摆脱了清末的缺粮困境。
由于农业生产未发生质的变化,靠运输的带来的改善相对有限,而较为偏僻的地区甚至没有发生变化。“中上之户饭皆粗粝,中下之户则皆搀糠和菜为食,丰年粮尚不足,一遇凶年,恐慌立至,则树叶草根亦以充饥。”
大部分地区的食物改善时间不长,因为人口急剧增长,运输取得的成果迅速被人口增长抵消掉,要是爆发大规模内战,许多地方都要出现大规模的饥荒。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袁世凯也清楚,如今日益改善的民生,万万不能因为内战而破坏掉,要是本来就如此残破,那倒还好,没有人顾的上,可有比较,便有计较,轻易挑起战端的人是要遗臭万年的。
段祺瑞也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今日小酌,能有如此丰盛的佳肴,未必不是李安生所赐。
从东北过来的大批肉食,以及价廉物美的烈酒,都成为了京城百姓们的最爱。
两人小酌半晌,从人又端上了主食,居然是甘薯,倒让徐树铮有些意外。
段祺瑞笑了起来,指着甘薯说道:“又铮,从前咱们都盼着能不吃甘薯、高粱这等粗粮,盼着能吃上小麦,面粉。可如今李大总统推广什么?粗细搭配,整日吃小麦的,也得吃些甘薯,这才叫营养。我看,他是替东北推销甘薯吧?”
当初东北为了不让关内因为东北大丰收粮食价格逐步下跌,使得关内百姓因为用小麦换取到的粗粮变少,反而闹起饥荒,于是东北有意识的向关内投放了大量的粗粮。
现在反而要推广甘薯这等粗粮作为日常必不可少的事物,怪不得段祺瑞要拿出来说事。
李安生的这个说法让很多人嗤之以鼻,这细粮才有营养,多吃细粮,才能熬饥。
中国北方在饮食方面长期以来重男轻女,从小农经济角度上讲,这也是迫不得已的一种生存选择。农业劳动要求男人对农忙时高体力消耗负责,只有将粮食集**向主要男劳动力,保证他的劳动和健康,才能保证全家的生存。要不然男子就会致病,整个家庭将遭受更大的打击。另外,北方农村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那就是雇工往往比主人得到更好的饮食。雇主不得不将有限的细粮与肉食等食物用在最能体现其价值之处。
故而,这种观念其实是深入人心的,李安生提出粗粮也有营养,而且每天必须吃一定量的粗粮,一时难以推广开来。
连段祺瑞都不认同李安生关于多吃鱼聪明长寿、粗粮与细粮搭配的说法,更何况其他。
“如今的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倒也是个事实。好歹,咱们回去也能昂首挺胸一回,不至于对不起先人。”
段祺瑞放下酒杯,喟叹着,略微的自我安慰一下。
的确,他们坐在这里吃肉喝酒,现在许多老百姓同样能够如此,不局限于东北、直隶,甚至是山东、江苏等地。
比如说,在北京,巡警月薪10至13元,巡长16至18元。
不过,这个工资居然还不如上海一个纺纱女工的工资,竟然高过巡长和科长!
而不管是北京也好,上海也好,物价也越来越低廉,段祺瑞住处附近的市场,每天都会挂牌子出来,路人都能看到价钱。
面粉1包四十余斤3.30元,切面1斤0.07元,猪肉1斤0.28元,棉花1斤0.48元,煤炭1担0.14元,煤油1斤0.06元,肥皂1块0.05元,香烟1盒0.036元,茶叶1斤0.23元,活鸡1斤0.37元,鲜蛋1个0.027元,豆油1斤0.19元,食盐1斤0.043元,白糖1斤0.096元,细布1尺0.107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