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合肥风云(一)(2 / 2)
刘远山点点头,他永远也弄不明白薛茹是怎么了解日本人的,难道这就是心理学?他不懂。向两侧的军队发出命令,潜伏向公路靠近,准备进攻。
因为日军在两侧有搜索队,埋伏的士兵并不能提前进入攻击位置,想有埋伏阵地,必须在二三百米之外,这个距离射击很难打中,命中率十分低。如果在三百米之内,日军的搜索队就会提前发现,当然,安排搜索队干什么?不就干这个的吗?
雪狐成功就在于他不需要阵地,日军搜索队一过去,两侧躲在远处的士兵立即利用荒草树木开始向公路上的鬼子靠近。人的眼睛所能看出的距离是有限的,除非你知道,否则不容易发现身上披着荒草伪装,向鬼子靠近的雪狐队员,何况搜索队发回来的信号是安全。
行进在公路上的鬼子,当然是枪上肩,齐步走的架势向前,两路纵队,拖延出好几里地远。这样的行军队型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不容易被一下包围。但他的弊病是兵力分散,一旦被攻击,兵力过于单薄很容易被拦腰截断。
薛茹的战术也就是针对这样设计的,无论怎么样,当雪狐利用地形接近鬼子身边一百米的时候,薛茹知道日军68联队已然注定失败。三个大队两千四百多人,雪狐只有不足一千人,但只要让雪狐接近身边,鬼子就没有胜利的可能。
果然,一直在高山上面用望远镜观察的刘远山嘴角出现一个弧形,他仿佛以看到了胜利。抽出枪向天空,砰、砰、砰,三声清脆的枪声划破了山林间的宁静,一些林中宿鸟被惊飞。
公路上的鬼子心头都一惊,这是向天开的枪,又是手枪的声音,公路上的鬼子一下停住脚步,左右观看,鹰森孝体现了他的军事素养:“卧倒,迎战。”
可惜没用,他的叫喊不能传出多远,左右两侧根本不高的草地中,几乎随着枪响伸出无数枪口,火焰硝烟伴随着鬼子倒下的身体,剩下的赶紧卧倒举枪还击。
两侧同时打击,成两路纵队的鬼子在被打击的这一段距离内活着的没几个,这就是拉长战线的坏处,并不能有效的在第一时间组织兵力进行反击,也不能行成有效火力。雪狐作战准则,那就是第一枪射击,不会开第二枪,枪声响起,士兵也就举起刺刀向鬼子杀来。
这一顿打击,以雪狐精准射击,日军伤亡不是小数,所以没有多少反击的枪声,百十米距离也就十几秒时间,两侧的士兵杀进了日军的队伍中。鹰森孝反应不慢,也只是离开汽车而已。看到的情况,让他一阵大喜,原来进攻军队并不多,三个点上也就是三四百人,这可是消灭他们的机会,双方这么短时间杀到一起,当然是人数多占优势,两头的部队立即端着刺刀向中间聚拢,要包围消灭这支军队。
这正是薛茹需要的,她不把兵力一次投入,就是要让鬼子产生这种错误,鹰森孝要是发现有上千的部队,他可能下令撤退,或集中兵力,那么薛茹的混战计划就会失败。
就是鬼子发现人少,又参杂到一起,才会想把他们消灭。细长的鬼子兵力开始向三个点上聚集,而雪狐的队形也开始变化,行成了四四编组。
戴宗指挥的另一半兵力,也从另外被截断的点上杀过来,鬼子都被先进攻的人吸引,又没有包围他们,为什么兵力分两次投入?无论日军哪一个指挥官都来不及想这个问题。
其实薛茹这样设计,也就是抓住了日军的特点,鬼子习惯性拼刺刀,军事操典中也是这么写的,士兵和军官也是这么训练学习的,在二战欧洲战场,很少出现肉搏战。
美军和日军的太平洋战场也很少,因为日本根本没机会。美国强大的自动武器哪能给日军冲到近前拼刺刀的机会。单从日军三八步枪的长度和刺刀的长度,就知道日军是按着这种战术设计的,连武器都是这样。
根据这一个特点,才诞生出薛茹的战术,你不是喜欢拼刺刀吗?我给你机会,近战杀入鬼子中间,利用这样的混乱,这种从魔法小说中学习来的战术,发挥了他巨大的威力。
说薛茹这个战术是从游戏和魔法小说中演化来的,一点也不过份,看过这种小说的都知道,战士是防御型的肉盾,魔法师是远程攻击,如果这种组合对上单纯的战士,那就是虐杀。
鬼子没有这样的训练,他们是纯粹刺刀拼杀,并不能一下把端着刺刀的雪狐兵干掉,可他们却挡不住被保护在中间的手枪兵远程射杀,所以战斗一旦混战开始,日军几乎没有还手的能力。
有一些根本还没冲近到雪狐身边就被击毙,这种保护作战,就是三个刺刀兵为手枪兵争取时间,让他有开枪转身和换子弹的时间,并不用担心自己被刺刀刺伤。
这种战斗时间是非常短的,如果不是这样,双方肉搏是防不住的,正面对敌可能背后被刺刀杀死,有些来不及的会和敌人抱到一起拳打,脚踹,可这样的战斗并非是武林高手,并不是一下能杀死对方,战斗需要很长时间,人数多的也就会渐渐占上风,顽强的也就会胜利。
可雪狐不用这么长时间,毛瑟手枪子弹击中身体任何一个部位,都会让鬼子失去战斗力,从而死在刺刀下。所以双方混战开始,倒下的都是日军,呯、呯、呯,手枪声不绝于耳,雪狐对日军第68联队展开了无情的屠杀。
有一些军官反应也不慢,发现这样战斗下去,他们不是对手,下令士兵向后撤和雪狐拉开距离,可是人后退的速度,哪有子弹快,再说,雪狐的人也是会移动的。
躲到汽车后面,被十几个士兵保护的鹰森孝眼里全是恐惧,这种战斗太可怕。他从服装上以知道这支部队是谁,好快的速度,好快的反应,凶狠的战术,极度恐惧的他大喊:“传令,撤退,向滁县撤退”抗不住的日军终于开始败退。 ↑返回顶部↑
因为日军在两侧有搜索队,埋伏的士兵并不能提前进入攻击位置,想有埋伏阵地,必须在二三百米之外,这个距离射击很难打中,命中率十分低。如果在三百米之内,日军的搜索队就会提前发现,当然,安排搜索队干什么?不就干这个的吗?
雪狐成功就在于他不需要阵地,日军搜索队一过去,两侧躲在远处的士兵立即利用荒草树木开始向公路上的鬼子靠近。人的眼睛所能看出的距离是有限的,除非你知道,否则不容易发现身上披着荒草伪装,向鬼子靠近的雪狐队员,何况搜索队发回来的信号是安全。
行进在公路上的鬼子,当然是枪上肩,齐步走的架势向前,两路纵队,拖延出好几里地远。这样的行军队型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不容易被一下包围。但他的弊病是兵力分散,一旦被攻击,兵力过于单薄很容易被拦腰截断。
薛茹的战术也就是针对这样设计的,无论怎么样,当雪狐利用地形接近鬼子身边一百米的时候,薛茹知道日军68联队已然注定失败。三个大队两千四百多人,雪狐只有不足一千人,但只要让雪狐接近身边,鬼子就没有胜利的可能。
果然,一直在高山上面用望远镜观察的刘远山嘴角出现一个弧形,他仿佛以看到了胜利。抽出枪向天空,砰、砰、砰,三声清脆的枪声划破了山林间的宁静,一些林中宿鸟被惊飞。
公路上的鬼子心头都一惊,这是向天开的枪,又是手枪的声音,公路上的鬼子一下停住脚步,左右观看,鹰森孝体现了他的军事素养:“卧倒,迎战。”
可惜没用,他的叫喊不能传出多远,左右两侧根本不高的草地中,几乎随着枪响伸出无数枪口,火焰硝烟伴随着鬼子倒下的身体,剩下的赶紧卧倒举枪还击。
两侧同时打击,成两路纵队的鬼子在被打击的这一段距离内活着的没几个,这就是拉长战线的坏处,并不能有效的在第一时间组织兵力进行反击,也不能行成有效火力。雪狐作战准则,那就是第一枪射击,不会开第二枪,枪声响起,士兵也就举起刺刀向鬼子杀来。
这一顿打击,以雪狐精准射击,日军伤亡不是小数,所以没有多少反击的枪声,百十米距离也就十几秒时间,两侧的士兵杀进了日军的队伍中。鹰森孝反应不慢,也只是离开汽车而已。看到的情况,让他一阵大喜,原来进攻军队并不多,三个点上也就是三四百人,这可是消灭他们的机会,双方这么短时间杀到一起,当然是人数多占优势,两头的部队立即端着刺刀向中间聚拢,要包围消灭这支军队。
这正是薛茹需要的,她不把兵力一次投入,就是要让鬼子产生这种错误,鹰森孝要是发现有上千的部队,他可能下令撤退,或集中兵力,那么薛茹的混战计划就会失败。
就是鬼子发现人少,又参杂到一起,才会想把他们消灭。细长的鬼子兵力开始向三个点上聚集,而雪狐的队形也开始变化,行成了四四编组。
戴宗指挥的另一半兵力,也从另外被截断的点上杀过来,鬼子都被先进攻的人吸引,又没有包围他们,为什么兵力分两次投入?无论日军哪一个指挥官都来不及想这个问题。
其实薛茹这样设计,也就是抓住了日军的特点,鬼子习惯性拼刺刀,军事操典中也是这么写的,士兵和军官也是这么训练学习的,在二战欧洲战场,很少出现肉搏战。
美军和日军的太平洋战场也很少,因为日本根本没机会。美国强大的自动武器哪能给日军冲到近前拼刺刀的机会。单从日军三八步枪的长度和刺刀的长度,就知道日军是按着这种战术设计的,连武器都是这样。
根据这一个特点,才诞生出薛茹的战术,你不是喜欢拼刺刀吗?我给你机会,近战杀入鬼子中间,利用这样的混乱,这种从魔法小说中学习来的战术,发挥了他巨大的威力。
说薛茹这个战术是从游戏和魔法小说中演化来的,一点也不过份,看过这种小说的都知道,战士是防御型的肉盾,魔法师是远程攻击,如果这种组合对上单纯的战士,那就是虐杀。
鬼子没有这样的训练,他们是纯粹刺刀拼杀,并不能一下把端着刺刀的雪狐兵干掉,可他们却挡不住被保护在中间的手枪兵远程射杀,所以战斗一旦混战开始,日军几乎没有还手的能力。
有一些根本还没冲近到雪狐身边就被击毙,这种保护作战,就是三个刺刀兵为手枪兵争取时间,让他有开枪转身和换子弹的时间,并不用担心自己被刺刀刺伤。
这种战斗时间是非常短的,如果不是这样,双方肉搏是防不住的,正面对敌可能背后被刺刀杀死,有些来不及的会和敌人抱到一起拳打,脚踹,可这样的战斗并非是武林高手,并不是一下能杀死对方,战斗需要很长时间,人数多的也就会渐渐占上风,顽强的也就会胜利。
可雪狐不用这么长时间,毛瑟手枪子弹击中身体任何一个部位,都会让鬼子失去战斗力,从而死在刺刀下。所以双方混战开始,倒下的都是日军,呯、呯、呯,手枪声不绝于耳,雪狐对日军第68联队展开了无情的屠杀。
有一些军官反应也不慢,发现这样战斗下去,他们不是对手,下令士兵向后撤和雪狐拉开距离,可是人后退的速度,哪有子弹快,再说,雪狐的人也是会移动的。
躲到汽车后面,被十几个士兵保护的鹰森孝眼里全是恐惧,这种战斗太可怕。他从服装上以知道这支部队是谁,好快的速度,好快的反应,凶狠的战术,极度恐惧的他大喊:“传令,撤退,向滁县撤退”抗不住的日军终于开始败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