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节(3 / 4)
王经娘子低声道:“我家那个,近来也愁。使君上书,请朝堂诸公防灾,他也跟着担心,还只写信打听来着。他有个旧时读书的友人,在钦天监,也不敢保今年是丰年。可是倒卖粮食这……”
赵娘子道:“别太高价就行了,也是救人活命行善积德了。”
王经娘子道:“我们家在南边儿倒是有相熟的,不过,此地不大爱吃米饭吧?”
赵娘子笑了:“有得吃还挑什么挑?”
夏大娘子惋惜地道:“我那家底子,怕办不了这个事儿了。”
程素素道:“我带你一股。”
这是她早就筹划好了的,遇到荒年,粮价大涨,该朝廷平粜,平抑米价。邬州的府库并不算充盈,还要担心夏偏将那里的物资问题,向朝廷申请也是可以的,一来一往的时间差就很要命了,邬州必须多积蓄粮草物资,能应付最初的消耗才行。不如煽动一下大家都来屯米,用市场来决定嘛。大粮商想要抬价,眼看人饿死?行,我来平价卖!
况且,从谢麟与江先生掌握的情况来看,周围的州府情况比邬州还要糟糕一些。江先生已经计划好了,过了正月就让高据跟着他姐姐高英的商队往四周走一圈,回来汇报实际调查的结果。今年,至关重要,如果收成依旧不好,就真的要出事了。至少也是要多出些流民来。
无论如何,都不能叫他们拖累了邬州。
谢麟顺利的话,在这里还要呆一年,不顺利,再呆上一任也是正常。谁能保证接下来的四年时风平浪静呢?就得作最坏的打算。
没有灾也不怕,每年都有青黄不接的时候,早点出手,也有得赚。赚不多也不要紧,本来就不是为了赚钱才搞这个的。
几人约定好了做这买卖,赵娘子也很想入程素素这一伙,无他,程素素拉上了夏大娘子,夏大娘子背后的夏偏将,手上多少人力可以使?地方上管不到兵营里的事,行事比她们几个自己去办,还要方便哩。
程素素不动声色地将各人的神情都收到眼底。
作者有话要说:
谢先生:我跟你缩,除了亲自生孩子,我什么都是满分。
江先生:别吹了,还不是跟我一起挤车赶路?你倒是骑马呀?
谢先生:你这样是要扣工钱的。
第140章 麻烦重重
正月里, 程素素与人打牌,商定了做粮食的生意,实是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
她手下的高英虽嫩, 投到谢麟门下的王瑱却是经商的一把好手。没了傻货侄子拖后腿,自家官司又平了, 王瑱已平了侄子带来的亏空,生意又更做大了几分。他比高英有经验得多, 为人处事也更沉稳,见识也更广些。
他在谢麟手下混日子,大事上头也不曾有隐瞒, 问什么讲什么。据他的消息,做了十几、几十年买卖的商人,早就嗅出粮食上的钱味。自去年秋末,就不断有人进粮了。王瑱也进了大量的米麦豆粟, 他的买卖里,有谢麟的份子, 这些程素素都知道——最后关账, 都是关到程素素手上的。
照王瑱的估计,邬州目前的进货量, 够支撑这一次了。最好的低买时期是去年秋收之后, 今春再买,就买不着最低价了。因此,他建议程素素,哪怕做粮食生意, 也不要在这个时候进大宗,因为很不划算。
但是王瑱并不知道关于周边州府,以及弥勒教的可怕预测。这样的进货量就肯定不够了!所以程素素才做了这样的决定。去年秋天她已经让高英进了一批粮食屯着了,今冬只有一场雪,还是再进些更放心。
并且,依旧王瑱的进货方式,也调整了自己的做法。
她是没有真正被生活折磨过的人,前世饮食习惯、今世生活条件,都令她以为吃饭就是精米白面,粗粮都是调剂。却忽略了精米白面在这个时候可不是大部分人能吃得起的东西。听王瑱随口说的他的生意经,程素素才急忙作了临时的改动,加入了些产量高,但是口感并不好的粮食。
以往管家,只管感叹这年头粮食产量低,袁大德鲁伊功德无量,真到要自己操心吃不饱饭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生存艰难了。
程素素心中不安,命人寻了几个老农来,仔细寻问耕种之事。强灌了不少常识,封了些钱米,将人送回,眉间也添了一抹忧虑之色。终于知道为什么乡间大族是必得存在的了,有了它们,同姓之间或可守望相助,要是没了……
王瑱见劝她不住,叹气之余,将手下一个熟手借来给她用,只求她别折本才好。好在有夏大娘子参与,人手之类是不必担心了的,一路过关卡还算顺利。夏大娘子虽然“出了人”还是觉得内心不安,硬是又凑了些钱添了进来。用的自然是吃空饷的钱。
世上有许多只存在于花名册上的兵士王二麻子李二狗,他们从来没有一个实体,但是却有一份粮饷衣装器械,这一份粮饷自然是入了主官的腰包,衣装器械也变卖成银钱入袋。设若有个剿匪的行动,王二麻子李二狗就“阵亡”,再换一份抚恤。接着会有张大牛赵石头的,再写进花名册,算招新兵,他们,依旧没有实体。
夏偏将底下爬上来的人,憨厚还在,不克扣有实体的士兵的伙食,已算是不错的将校了。是以夏大娘子这笔款子并不多,程素素也不计较她银钱多寡,有总比没有强。统统都交给高英与王瑱派来的熟手一起处理。 ↑返回顶部↑
赵娘子道:“别太高价就行了,也是救人活命行善积德了。”
王经娘子道:“我们家在南边儿倒是有相熟的,不过,此地不大爱吃米饭吧?”
赵娘子笑了:“有得吃还挑什么挑?”
夏大娘子惋惜地道:“我那家底子,怕办不了这个事儿了。”
程素素道:“我带你一股。”
这是她早就筹划好了的,遇到荒年,粮价大涨,该朝廷平粜,平抑米价。邬州的府库并不算充盈,还要担心夏偏将那里的物资问题,向朝廷申请也是可以的,一来一往的时间差就很要命了,邬州必须多积蓄粮草物资,能应付最初的消耗才行。不如煽动一下大家都来屯米,用市场来决定嘛。大粮商想要抬价,眼看人饿死?行,我来平价卖!
况且,从谢麟与江先生掌握的情况来看,周围的州府情况比邬州还要糟糕一些。江先生已经计划好了,过了正月就让高据跟着他姐姐高英的商队往四周走一圈,回来汇报实际调查的结果。今年,至关重要,如果收成依旧不好,就真的要出事了。至少也是要多出些流民来。
无论如何,都不能叫他们拖累了邬州。
谢麟顺利的话,在这里还要呆一年,不顺利,再呆上一任也是正常。谁能保证接下来的四年时风平浪静呢?就得作最坏的打算。
没有灾也不怕,每年都有青黄不接的时候,早点出手,也有得赚。赚不多也不要紧,本来就不是为了赚钱才搞这个的。
几人约定好了做这买卖,赵娘子也很想入程素素这一伙,无他,程素素拉上了夏大娘子,夏大娘子背后的夏偏将,手上多少人力可以使?地方上管不到兵营里的事,行事比她们几个自己去办,还要方便哩。
程素素不动声色地将各人的神情都收到眼底。
作者有话要说:
谢先生:我跟你缩,除了亲自生孩子,我什么都是满分。
江先生:别吹了,还不是跟我一起挤车赶路?你倒是骑马呀?
谢先生:你这样是要扣工钱的。
第140章 麻烦重重
正月里, 程素素与人打牌,商定了做粮食的生意,实是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
她手下的高英虽嫩, 投到谢麟门下的王瑱却是经商的一把好手。没了傻货侄子拖后腿,自家官司又平了, 王瑱已平了侄子带来的亏空,生意又更做大了几分。他比高英有经验得多, 为人处事也更沉稳,见识也更广些。
他在谢麟手下混日子,大事上头也不曾有隐瞒, 问什么讲什么。据他的消息,做了十几、几十年买卖的商人,早就嗅出粮食上的钱味。自去年秋末,就不断有人进粮了。王瑱也进了大量的米麦豆粟, 他的买卖里,有谢麟的份子, 这些程素素都知道——最后关账, 都是关到程素素手上的。
照王瑱的估计,邬州目前的进货量, 够支撑这一次了。最好的低买时期是去年秋收之后, 今春再买,就买不着最低价了。因此,他建议程素素,哪怕做粮食生意, 也不要在这个时候进大宗,因为很不划算。
但是王瑱并不知道关于周边州府,以及弥勒教的可怕预测。这样的进货量就肯定不够了!所以程素素才做了这样的决定。去年秋天她已经让高英进了一批粮食屯着了,今冬只有一场雪,还是再进些更放心。
并且,依旧王瑱的进货方式,也调整了自己的做法。
她是没有真正被生活折磨过的人,前世饮食习惯、今世生活条件,都令她以为吃饭就是精米白面,粗粮都是调剂。却忽略了精米白面在这个时候可不是大部分人能吃得起的东西。听王瑱随口说的他的生意经,程素素才急忙作了临时的改动,加入了些产量高,但是口感并不好的粮食。
以往管家,只管感叹这年头粮食产量低,袁大德鲁伊功德无量,真到要自己操心吃不饱饭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生存艰难了。
程素素心中不安,命人寻了几个老农来,仔细寻问耕种之事。强灌了不少常识,封了些钱米,将人送回,眉间也添了一抹忧虑之色。终于知道为什么乡间大族是必得存在的了,有了它们,同姓之间或可守望相助,要是没了……
王瑱见劝她不住,叹气之余,将手下一个熟手借来给她用,只求她别折本才好。好在有夏大娘子参与,人手之类是不必担心了的,一路过关卡还算顺利。夏大娘子虽然“出了人”还是觉得内心不安,硬是又凑了些钱添了进来。用的自然是吃空饷的钱。
世上有许多只存在于花名册上的兵士王二麻子李二狗,他们从来没有一个实体,但是却有一份粮饷衣装器械,这一份粮饷自然是入了主官的腰包,衣装器械也变卖成银钱入袋。设若有个剿匪的行动,王二麻子李二狗就“阵亡”,再换一份抚恤。接着会有张大牛赵石头的,再写进花名册,算招新兵,他们,依旧没有实体。
夏偏将底下爬上来的人,憨厚还在,不克扣有实体的士兵的伙食,已算是不错的将校了。是以夏大娘子这笔款子并不多,程素素也不计较她银钱多寡,有总比没有强。统统都交给高英与王瑱派来的熟手一起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