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不过是个九品笔帖式,哪里敢当娘娘称贺。”金嫔自然欣喜自己的哥哥从此踏入仕途,可一个九品的笔帖式说出来还是太低微了。每一次皇后让她协理宫务她都表现得勤恳安份,也是希望皇后对自己印象好点,只需富察家一个态度,哥哥的仕途也能顺利些。
  金氏家族百多年来一直是上三旗包衣,在内务府谋差生存,可因为自己,她的直系亲人都卸了内务府差事,要不是原先有些家底,父兄能干,置了家业田产,她又顶着个嫔位,只怕连生活都过不下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令兄机灵肯干,只要忠于王事,将来未尝不能成就一番事业福荫家族。”
  金篱见皇后称赞自己哥哥连连谦逊,金简虽然有些聪明,比起富察家的那一摞子人物可差远了。不过心里面还是为金简的上进感到骄傲,为皇后言语中的肯定感到高兴,从知道自己进位无望后她就只求富察家不要因为太后而为难金家,现在,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金家得到富察家的照拂。
  自己毕竟只是个嫔,膝下又只有一个公主,能给娘家的助力实在太少,最多只是使那些王公贵戚们不敢伸手欺压罢了。
  金家想要崛起,摆脱奴才的身份,还得靠男人们去努力。
  想到这里,她小心翼翼地说道:“主子娘娘贤明抬举嫔妾协理宫务,嫔妾不敢不用心,底下管事嬷嬷和殿监们也很尽职,领取和发放份例都按娘娘说的造册签名……只是嫔妾听说,纯妃娘娘因春装发的不及时,对衣裤储缎库储两位司库有些不满,针线房那儿也发作了一位管事嬷嬷……”
  皇后手眼通明,对纯妃的小动作应该也是清楚的吧。
  广储司是内务府七司三院中最重要的部门,里头一丁点的动静自然不可能瞒得过云珠。苏宝柔以前也协理过宫务,别说处置管事嬷嬷了,连一些宫人起争执都不敢下力处置,现在这般行事,一来是晋了妃位底气足,二来她想着慈宁宫与长春宫私底下不合,现在太后眼看挺不了多久,她拿亲近太后一派的人做筏子不仅皇后不会不高兴,她还能趁机擢拔自己的人……
  只是内务府里面的猫腻多,权利盘结错综,雍正弘历几次出手整治是因为它干涉后宫嫔妃争斗,对皇权造成一定威胁,而它本身愈养愈大的贪贿胃口只是有所收敛,并没有从根底上改变。
  这些,云珠心中有数。
  嘉庆之后内务府愈发嚣张,道光皇帝甚至拿内务府管事没办法,都是因为皇帝母家皆包衣出身,内务府权利高涨把持后宫的缘故,现在雍正既定了凡宫女子上位最高只能品级到嫔,家人不得在内务府当差的规制,这内务府挟制皇帝的可能性便大大减小,只要皇帝精明些、强势些,没有太过倚赖身边的奴才,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内务府的权利膨胀。
  天底下没有永远不倒的王朝,也没有尽善尽美的制度,经过了玉兰树的吞吐淬炼,大清的龙脉气运比原来历史上的已凝聚强盛了好几倍了,如果她的后代子孙连身边的奴才都拿捏不住,还谈什么治理江山社稷?!
  大清也是他们的,她不能替他们全部都料理完。
  “看她想做什么吧。”她神色澹然地朝金篱笑了笑,“这后宫没一两点事情发生也挺无聊的,就像魏贵人还有娴嫔,不觉得好玩吗?”
  敢情是当戏看啊。金篱吐了口气。
  转眼到了四月十一日,太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几个月的时间,内务府和礼部早备下治丧事仪。雍正对钮祜禄氏并不上心,百年之后也不准备与她合葬,因此太后葬的是泰东陵,弘历更不必说了,太后薨逝他“哀痛不能理事”,命内务府总管大臣和亲王弘昼全权处理丧礼,一切规仪比照仁寿皇太后乌雅氏,完全没有了历史上乾隆给予的种种尊荣致祭大礼。
  谥号依旧是孝圣皇太后,升祔太庙依旧排在孝敬皇太后之下。
  丧礼进行得格外顺利快速,如果不是出灵的时候出了点意外云珠也会觉得轻快,毕间很多事皇帝能躲她是不能的,光是一批又一批进宫哭丧的宗亲命妇就够她受的……
  “怎么了?”有外命妇察觉送灵队伍出了点乱。
  一会儿原因就出来了,“是魏贵人和娴嫔因为太过伤心太后的薨逝,晕厥过去了!”
  “这可真是难得。”通透的人拿着帕子拭了拭眼角,再度摧红了眼眶,表示很感动。
  “那可不,这两位在慈宁宫侍疾可是出了名地尽心,听说太后生前也十分看重她们……”这是憨直的人说的,“听说哭灵的时候就晕厥过几次了。”
  ……
  魏贵人对太后的尊重敬爱真是无人能比,到慈宁宫侍疾过的福晋夫人们都见过她,对她侍奉太后的各种亲力亲为赞叹不已,太后一去,她悲痛不能自己,屡次哭晕。
  太后生病期间性情不定,难侍候是出了名的,娴嫔乌喇那拉氏却在太后薨逝前的两个月日日不辍地给太后侍疾,替皇后分担了不少,要不是秦嬷嬷几个代表太后拒绝,她甚至还想给太后值夜。两个月下来人足足瘦了一圈,又经过连串丧礼,会顶不住厥过去也是正常。
  丧礼一过,这些流言已传得到处都是。
  皇帝十分感念她们的孝心,加上皇后贤孝替她们请功,大笔一挥晋了魏氏为嫔,乌喇那拉氏恢复妃位。而侍疾期间,哲妃纯妃金嫔也协理宫务有功各有封赏,金嫔多了个“嘉”的封号。
  愉嫔珂里叶特氏没沾到太后的半点余泽。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