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节(2 / 4)
不得不说舒永泰等人此次跟着魏王出行起了大作用,尤其以舒永泰、王梁成等为首的几个年长的师爷,他们也许貌不其扬,甚至学识并不出众,但他们所具备的经验却是无价之宝。
就好比这次的改良窝窝头,便是他们这群人集思广益下做出来的。可以在保证饥民活命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节省粮食,并且避免浮肿病。
还不等德旺吃下后发表结论,魏王已经伸手拿起一个,并在所有人诧异的目光里,掰了一块喂进嘴里。
“殿下……”
“灾民都能吃,本王自然也能吃。”表情淡淡地说下这句话,魏王又道:“可以入口,但若是搁置几日,将会很难下肚。”
这两日舒永泰等人吃下不少这种窝窝头,都是为了更好的调整里面配料的比例。此时听闻魏王这么说,自然明悟其意。
“如今天气渐渐冷下来,此物可放半月不坏,太硬的话用水泡之,便可解饥,如此一来也可以避免灾民寻水生火之麻烦。至于殿下担忧是否能解那浮肿病之事,当年属下所处之地,也曾有那灾民太过饥饿以虫为食,事后属下发现以虫为食过的灾民,大多都没有患过浮肿病。事后问过医者,浮肿病本就是长期缺乏肉类的营养,虫子虽小,但也是肉,如今这改良过的窝窝头,既能解饥,又能为饥民补充营养,属下觉得可以推行。”
说来说去,还是人们本身习性作祟,人乃万灵之首,除非迫不得已谁会去吃虫子。当初魏王也不是没有动过鼓励饥民捉虫来充饥的念头,可见那么多饥民捉了虫子来换粮,也没有人留下自己吃,就能看出时下人心中的想法。
再加上吃虫到底惊世骇俗,他此次前来明摆着困难重重,暗中想对付他的人不止一个两个,若是传出朝廷无粮只能让饥民吃虫的消息,恐怕不用人暗地里煽动,便足以动摇当下局势。
待到那时,人心失去希望,饥民暴动只在顷刻,他此次赈灾之行将功亏一篑。
所以才会想到这种法子,既能节省粮食,又能安顿饥民,还能消耗以虫换粮送来的大量蝗虫。
只是这消息不能走漏,魏王才会巧立名目将赈灾粮全部收到一处来,又弄出这改良的窝窝头。
实际上他哪是借到了粮食,不过是大量的麸皮夹杂着少量的粮食。
这就是一出空城计。
第125章
广丰仓位于太原城南府衙大街, 与太原府衙门毗邻。
同处一条大街的, 还有提刑按察使司及承宣布政使司,不过一个在东大街, 一个在西大街, 广丰仓便处在西大街的西角处,临着西海子。
平时这广丰仓不过作为太原城的常平仓之用, 自打山西境内连着两年旱灾, 钦差又下命以虫换粮撒出许多粮食,这好不容易存下的粮食几乎已经见底。只是这内里究竟不能为外人所知, 平日里都是派人严加看守,但凡有人靠近, 便被视为意图不轨之辈,也因此此地少有闲杂人来。
可最近几日也是出了奇,此地连着多日车马如流,俨然十分热闹。哪怕官兵再是严密把守,也防不住此地的异常为市井之民得知。
如今市井中有传言说,钦差大臣从别处借到一批粮食,数目不少。
这下终于不怕再饿肚子了!
俗话说宰相门前七品官,对照府城百姓也是如此, 因为他们身处府城,所以哪怕外面赤地千里,他们城里的人依旧比外面人好过许多, 没粮不要紧, 这些官老爷总不会饿着他们。
因这消息, 城里百姓格外振奋,连成群结队出城抓蝗虫都有劲儿多了。
早先有谣言传出,说官府手里也没粮了,他们就算抓了虫,也没办法换粮,再说官府也不是傻子,这虫子一点用处都无,哪有人傻到把救命的粮食拿去换虫,刚开始换不过是权宜之计,为了稳定民心,今后肯定没那么好了。
如今见有这么多粮食往城里运,换粮点依旧每日往外换出不少粮食,谣言不攻自破。
除了市井中有人在议论这批粮食的到来,巡抚衙门、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等几处也都在议论。
周会已经去探过口风,魏王一点想透露的意思都没有。且魏王似乎也明白粮食惹眼,此行运送粮食之人一概不是太原当地人士,入库看守之人又皆为魏王心腹,旁人沾染不得。也因此明明他们才是地头蛇,此次竟一点消息都探不到,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那粮食一车又一车往广丰仓运去。
一旦入了那扇大门,便如泥牛入海,再出来时只人和车,粮食却是再也见不到了。不过活人难道还能被尿憋死,看不到粮食,数车便好,就这么一车一车数过去,每车能运多少粮食,大致能有数目,于是几人得出一个让他们瞠目结舌的数量来。
到底是哪个傻子,竟将用来救命的粮食借给他!
虽这话众人没有明言,但光看彼此的表情和眼神就能知晓,此次灾情遍及数省,人人自危,自己的屁股都还没擦干净,还能去帮别人? ↑返回顶部↑
就好比这次的改良窝窝头,便是他们这群人集思广益下做出来的。可以在保证饥民活命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节省粮食,并且避免浮肿病。
还不等德旺吃下后发表结论,魏王已经伸手拿起一个,并在所有人诧异的目光里,掰了一块喂进嘴里。
“殿下……”
“灾民都能吃,本王自然也能吃。”表情淡淡地说下这句话,魏王又道:“可以入口,但若是搁置几日,将会很难下肚。”
这两日舒永泰等人吃下不少这种窝窝头,都是为了更好的调整里面配料的比例。此时听闻魏王这么说,自然明悟其意。
“如今天气渐渐冷下来,此物可放半月不坏,太硬的话用水泡之,便可解饥,如此一来也可以避免灾民寻水生火之麻烦。至于殿下担忧是否能解那浮肿病之事,当年属下所处之地,也曾有那灾民太过饥饿以虫为食,事后属下发现以虫为食过的灾民,大多都没有患过浮肿病。事后问过医者,浮肿病本就是长期缺乏肉类的营养,虫子虽小,但也是肉,如今这改良过的窝窝头,既能解饥,又能为饥民补充营养,属下觉得可以推行。”
说来说去,还是人们本身习性作祟,人乃万灵之首,除非迫不得已谁会去吃虫子。当初魏王也不是没有动过鼓励饥民捉虫来充饥的念头,可见那么多饥民捉了虫子来换粮,也没有人留下自己吃,就能看出时下人心中的想法。
再加上吃虫到底惊世骇俗,他此次前来明摆着困难重重,暗中想对付他的人不止一个两个,若是传出朝廷无粮只能让饥民吃虫的消息,恐怕不用人暗地里煽动,便足以动摇当下局势。
待到那时,人心失去希望,饥民暴动只在顷刻,他此次赈灾之行将功亏一篑。
所以才会想到这种法子,既能节省粮食,又能安顿饥民,还能消耗以虫换粮送来的大量蝗虫。
只是这消息不能走漏,魏王才会巧立名目将赈灾粮全部收到一处来,又弄出这改良的窝窝头。
实际上他哪是借到了粮食,不过是大量的麸皮夹杂着少量的粮食。
这就是一出空城计。
第125章
广丰仓位于太原城南府衙大街, 与太原府衙门毗邻。
同处一条大街的, 还有提刑按察使司及承宣布政使司,不过一个在东大街, 一个在西大街, 广丰仓便处在西大街的西角处,临着西海子。
平时这广丰仓不过作为太原城的常平仓之用, 自打山西境内连着两年旱灾, 钦差又下命以虫换粮撒出许多粮食,这好不容易存下的粮食几乎已经见底。只是这内里究竟不能为外人所知, 平日里都是派人严加看守,但凡有人靠近, 便被视为意图不轨之辈,也因此此地少有闲杂人来。
可最近几日也是出了奇,此地连着多日车马如流,俨然十分热闹。哪怕官兵再是严密把守,也防不住此地的异常为市井之民得知。
如今市井中有传言说,钦差大臣从别处借到一批粮食,数目不少。
这下终于不怕再饿肚子了!
俗话说宰相门前七品官,对照府城百姓也是如此, 因为他们身处府城,所以哪怕外面赤地千里,他们城里的人依旧比外面人好过许多, 没粮不要紧, 这些官老爷总不会饿着他们。
因这消息, 城里百姓格外振奋,连成群结队出城抓蝗虫都有劲儿多了。
早先有谣言传出,说官府手里也没粮了,他们就算抓了虫,也没办法换粮,再说官府也不是傻子,这虫子一点用处都无,哪有人傻到把救命的粮食拿去换虫,刚开始换不过是权宜之计,为了稳定民心,今后肯定没那么好了。
如今见有这么多粮食往城里运,换粮点依旧每日往外换出不少粮食,谣言不攻自破。
除了市井中有人在议论这批粮食的到来,巡抚衙门、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等几处也都在议论。
周会已经去探过口风,魏王一点想透露的意思都没有。且魏王似乎也明白粮食惹眼,此行运送粮食之人一概不是太原当地人士,入库看守之人又皆为魏王心腹,旁人沾染不得。也因此明明他们才是地头蛇,此次竟一点消息都探不到,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那粮食一车又一车往广丰仓运去。
一旦入了那扇大门,便如泥牛入海,再出来时只人和车,粮食却是再也见不到了。不过活人难道还能被尿憋死,看不到粮食,数车便好,就这么一车一车数过去,每车能运多少粮食,大致能有数目,于是几人得出一个让他们瞠目结舌的数量来。
到底是哪个傻子,竟将用来救命的粮食借给他!
虽这话众人没有明言,但光看彼此的表情和眼神就能知晓,此次灾情遍及数省,人人自危,自己的屁股都还没擦干净,还能去帮别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