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天下:张宏杰解读中国帝王 第9节(3 / 4)
河南的起义进行得比山东严肃认真,因为它的领导者是号称“李自成转世”、进行了多年精心准备的李文成。河南因此也成为这次大起义的主战场。
因为事机泄露,李文成部于九月初六提前起义,并顺利攻下了滑城县城。李文成在城内建立政权,称“天王”,竖“大明天顺李真主”的大旗。接着,起义军又攻占了附近的道口和桃源两个镇,与滑城形成掎角之势。起义的开头有声有色。
但是紧接着起义军就暴露了他们对军事的一无所知。一般农民起义的惯伎是主动出击、流动作战、避实就虚。这是历代农民起义成功的规律。如果李文成此时挥兵山东,与山东“八卦教”联合作战,利用山东、河南多年荒旱的机会,本可以掀起翻天巨浪。但是李文成率领起义大军屯守他攻下的这三处城镇,准备在此建立地上天国。这种“固守老家,等敌上门”的战略明显是重大失策。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他们没有人懂得军事;二是李文成等人在滑县附近拥有大量的土地、房产,恋土怀乡之念很重。
前来镇压的清军将领一开始十分紧张,及至看到他们固守滑城,就放下心来,知道是乌合之众,不足为敌。用礼亲王昭梿的话说:“贼初起时,余告当事者,即忧其四出奔突,难以追逐。后闻其据城自守,已知其无能为。”因为“孤城致毙,此兵法所最忌者”。事实也是这样,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底,滑县城的起义军在清军四面包围下经过道口、司寨、滑县三战,很快被消灭。
直隶起义军规模最小,组织领导水平也不高,当然也没逃过失败的命运。虽据守潘章镇多日,但被托津指挥吉林索伦军最终镇压。
四
不过,最荒唐的还是这次起义的高潮——“天理教”教首林清亲自指挥的攻打紫禁城之战。
将三省的起义任务分配好后,林清就开始准备攻占紫禁城,直接到金銮殿去“坐殿”。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么大的一个行动,他的准备却只是召集了一百来人,打造了几十把大刀:李得曾叫人在雄县白沟河打过刀六七把,……在新城县新利庄打过刀三把,……在新城高各庄打过刀五把。李得自己在马庄行粮上打过刀三把。所打之刀,“送交林清散给会中使用”。
这就是他的全部准备工作。
林清本来的计划是与李文成北上部队在北京彰义门会师后,一同进攻紫禁城。然而,因为被困于滑县,李文成根本没有派部队北上。按理,这种情况下攻打紫禁城的计划只能取消,但是林清异想天开,认为有自己的聪明机智,又有太监做内应,仅凭一百来人,奇袭紫禁城也能成功。而一旦他们“坐了殿”,那么一切都好说了:“九月十五往京中闹事,官兵们措手不及,必能得手,我们据了京师,就好说了……我们据了京师,不怕皇上不到关东去。”
九月十五,林清派一百四十多人,兵分两路,从东西两个方向“围攻紫禁城”。然而这个计划一开始就大打折扣:许多人一边杀向紫禁城,一边心里打鼓。结果一路弃刀逃跑者多达七十余人。也就是说,只有七十多人参加“紫禁城之战”。
攻打东华门的大约三十多人,他们手持大刀冲到门口。守门卫兵大吃一惊,急忙关大门,只有五六个人跑得快,冲了进去,其他二十多个起义军英雄们望着大门,只能大眼瞪小眼,瞪了一会儿,四散逃跑了。攻进去的五六个人,当然很快“寡不敌众,惨遭杀害”。“东路的进攻失败了”。
西华门一路比较顺利,因为有太监杨进忠在门口迎候,所以全队四十多人全都冲进城内。他们不是想着肃清宫内守兵、占据要津、控制局面,却一门心思要奔到金銮殿上去“坐殿”。所以发生了这样荒唐的一幕:翰林院编修陶梁正在文颖馆中校书,忽听门外有人喧哗,出门一看,一伙持刀的农民杀了进来,一见他就问:“金銮殿在何所?”得知“坐殿”要由隆宗门进入后,他们就一起跑到了这座门前。他们事后供认:“我们的人用两根杉槁撞门,撞不开。后来官军隔着门射出箭来,大家都往北跑。出了甬子,见官兵从北来,弓箭刀枪抵敌不住,又回来往南走,到西华门上了马道。”
他们上了马道,登上城墙,打开上书“大明天顺”的白色大旗,向外摇动大喊,希望河南同教前来接应。然而,此时河南的起义军被围在河南滑县一带,离此数百公里之遥,当然没有听到他们的声音。正在宫内读书的皇次子绵宁得到汇报,急忙集合守军,用几支鸟枪把起义者轻松击败了。接着又进行搜捕,两日之中,共有七十二名天理教徒被擒被杀。轰轰烈烈的攻打紫禁城起义,至此彻底失败。
留名史册的“林清起义”过程虽然如此荒唐,但是结果非常惨烈。山东仅扈家集一战就有二千余起义军被杀。河南死亡更为惨重,道口一役中,起义军被杀者六千余,被烧死于镇中者四五千人。整个镇压过程中,总计数以七八万计的起义军死亡,直鲁豫三省交界处数十州县荒无人烟,像是一片人间地狱。第二年春天,这一带瘟疫大起,百姓甚至官吏染疫者大半,死亡无数。
五
和“天理教”的起义一样,太平天国起义也十分缺乏章法。实际上,在各路人马纷纷向金田集合之时,六位领袖也是胸无定见——到底是先攻打自己的老对手团练报仇,还是攻取富庶的镇子搞点钱粮?他们迟迟没有制订具体战斗方案。虽然太平天国的将领们后来在“战争中学会了战争”,在天国后期,李秀成等创造了“围魏救赵”等高明战例,但是总的看,太平天国的整体战略水平无疑是很低的。
就在洪秀全等人举棋不定之时,官兵来了。官兵原本不是冲“拜上帝会”来的,他们是来围剿“天地会”、“三合会”等更严重的“教匪”。等到杀散了其他教门,才发现原来这儿还藏着一个前所未知的教门。于是“搂草打兔子”,准备顺便把他们消灭。
所以,这场起义,一开始就是被迫应战。连洪仁玕后来都说:“本不欲反,无奈官兵侵害,不得已而相抗也。”已经骑虎难下的“拜上帝会”领袖只好组织教徒们突围。
没想到一接仗,气势汹汹的官军竟然不堪一击。这些下乡游击的官军都是三板斧作风,一旦发现对方吓唬不住,他们马上就先没底气了。官军的进攻很快就被破釜沉舟的教徒们打退。
这一仗给了洪秀全极大的信心。此役过后二十多天,他才借自己生日的机会,正式宣布起义。
然而,这个义怎么个起法、攻打什么地方、附近有什么战略要地,他心里一无所知。他只知道自己要“坐天下”、“食天下钱粮”、“管天下人民”。如何实现这个目标,他却毫无头绪。
在首次战役之后,十多天里,太平军一直待在金田,等着官兵围困,不知朝哪个方向进发。直到附近大湟江口的敌人向他们发起进攻,他们才奋起反击,乘胜占领了大湟江口。然后,在交通便利的大湟江口一驻扎就是两个月,还是没有制定出下一步战略目标,似乎要死守此地。敌人乘这两个月时间把大湟江口团团围住,这时太平军才不得不拼死突围。损失惨重之后,才突出重围,来到离武宣县城二十里的东乡。武宣县官民弃城逃跑,“一县皆空”,然而,太平军却没有攻取县城,而是在东乡就地驻扎下来,一面称王封爵,一面挖沟筑垒,又要固守这个小小的镇子,在这里永远停留下去。
可以说,起兵的头三个月,太平军一直是漫无目的的被动挨打,找到一个喘息之地就固守不动。也难怪,整个太平军中,除了洪秀全和冯云山两个老童生,其余都是文盲,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战略战术,完全是跟着感觉走,走到哪儿算哪儿。
洪秀全驻扎东乡忙于称王,给了清军以喘息机会,地方官员也大大松了一口气。他们从容调动军队,将太平军围得水泄不通。当了天王,树大招风,敌人越聚越多,太平军得不到粮食,开始陷入饥饿。在东乡苦守了两个多月后,只好又一次突围,突围成功后,还是不知道应该向什么地方去,干脆,又挥师跑回了金田!
太平军在起义的头半年里,四处游走,却仍然漫无目的。在盲目流窜的路上,萧朝贵代“天兄”传言,要大家“尽忠报国,到得小天堂,自有大大封赏”。从他们占据一地,就顾头不顾腚地挖沟固守来看,他们确实是想割据一小块地方,建立自己的“小天堂”——自己的世外桃源。这和李文成的想法大同小异。
结果一目了然,敌人不可能让他们在金田建立“小天堂”,只好又是一路突围,一路挟裹贫困农民北上,于八月初一攻破永安州城。
城里的生活实在太好了,以至于他们在这里驻留了六个半月之久。洪秀全忙着册封,给了清军充分时间,清政府迅速调动兵力。从各省调来四万六千余人,终于把永安城四面围住。从军事上说,太平军完全没有停留这么久的理由:“为什么在这里长期停留?休整补充,不可能需要半年多的时间。由于敌人的牵制而不得脱身?这也不是事实。太平军克永安后,清军虽尾追而至,但直到这一年年底的三个多月里,清军的进攻软弱无力,并没有形成包围。”(《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唯一的理由当然是“在永安建都立业”。因为“永安虽小,但对长期在荒村小镇盘桓的不少起义农民来说,已经是一个巨大的世界。……这种情况正是起义农民初兴阶段视野狭隘的反映”。(《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
虽然小朝廷滋味不错,可形势让洪秀全不得不暂时清醒。因为在清军的围困下,物资供应已断绝,“粮草殆尽,红粉亦无”,太平军把永安城内的所有粮食财物一律没收,还是没能支持多长时间,只好拼命突围。 ↑返回顶部↑
因为事机泄露,李文成部于九月初六提前起义,并顺利攻下了滑城县城。李文成在城内建立政权,称“天王”,竖“大明天顺李真主”的大旗。接着,起义军又攻占了附近的道口和桃源两个镇,与滑城形成掎角之势。起义的开头有声有色。
但是紧接着起义军就暴露了他们对军事的一无所知。一般农民起义的惯伎是主动出击、流动作战、避实就虚。这是历代农民起义成功的规律。如果李文成此时挥兵山东,与山东“八卦教”联合作战,利用山东、河南多年荒旱的机会,本可以掀起翻天巨浪。但是李文成率领起义大军屯守他攻下的这三处城镇,准备在此建立地上天国。这种“固守老家,等敌上门”的战略明显是重大失策。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他们没有人懂得军事;二是李文成等人在滑县附近拥有大量的土地、房产,恋土怀乡之念很重。
前来镇压的清军将领一开始十分紧张,及至看到他们固守滑城,就放下心来,知道是乌合之众,不足为敌。用礼亲王昭梿的话说:“贼初起时,余告当事者,即忧其四出奔突,难以追逐。后闻其据城自守,已知其无能为。”因为“孤城致毙,此兵法所最忌者”。事实也是这样,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底,滑县城的起义军在清军四面包围下经过道口、司寨、滑县三战,很快被消灭。
直隶起义军规模最小,组织领导水平也不高,当然也没逃过失败的命运。虽据守潘章镇多日,但被托津指挥吉林索伦军最终镇压。
四
不过,最荒唐的还是这次起义的高潮——“天理教”教首林清亲自指挥的攻打紫禁城之战。
将三省的起义任务分配好后,林清就开始准备攻占紫禁城,直接到金銮殿去“坐殿”。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么大的一个行动,他的准备却只是召集了一百来人,打造了几十把大刀:李得曾叫人在雄县白沟河打过刀六七把,……在新城县新利庄打过刀三把,……在新城高各庄打过刀五把。李得自己在马庄行粮上打过刀三把。所打之刀,“送交林清散给会中使用”。
这就是他的全部准备工作。
林清本来的计划是与李文成北上部队在北京彰义门会师后,一同进攻紫禁城。然而,因为被困于滑县,李文成根本没有派部队北上。按理,这种情况下攻打紫禁城的计划只能取消,但是林清异想天开,认为有自己的聪明机智,又有太监做内应,仅凭一百来人,奇袭紫禁城也能成功。而一旦他们“坐了殿”,那么一切都好说了:“九月十五往京中闹事,官兵们措手不及,必能得手,我们据了京师,就好说了……我们据了京师,不怕皇上不到关东去。”
九月十五,林清派一百四十多人,兵分两路,从东西两个方向“围攻紫禁城”。然而这个计划一开始就大打折扣:许多人一边杀向紫禁城,一边心里打鼓。结果一路弃刀逃跑者多达七十余人。也就是说,只有七十多人参加“紫禁城之战”。
攻打东华门的大约三十多人,他们手持大刀冲到门口。守门卫兵大吃一惊,急忙关大门,只有五六个人跑得快,冲了进去,其他二十多个起义军英雄们望着大门,只能大眼瞪小眼,瞪了一会儿,四散逃跑了。攻进去的五六个人,当然很快“寡不敌众,惨遭杀害”。“东路的进攻失败了”。
西华门一路比较顺利,因为有太监杨进忠在门口迎候,所以全队四十多人全都冲进城内。他们不是想着肃清宫内守兵、占据要津、控制局面,却一门心思要奔到金銮殿上去“坐殿”。所以发生了这样荒唐的一幕:翰林院编修陶梁正在文颖馆中校书,忽听门外有人喧哗,出门一看,一伙持刀的农民杀了进来,一见他就问:“金銮殿在何所?”得知“坐殿”要由隆宗门进入后,他们就一起跑到了这座门前。他们事后供认:“我们的人用两根杉槁撞门,撞不开。后来官军隔着门射出箭来,大家都往北跑。出了甬子,见官兵从北来,弓箭刀枪抵敌不住,又回来往南走,到西华门上了马道。”
他们上了马道,登上城墙,打开上书“大明天顺”的白色大旗,向外摇动大喊,希望河南同教前来接应。然而,此时河南的起义军被围在河南滑县一带,离此数百公里之遥,当然没有听到他们的声音。正在宫内读书的皇次子绵宁得到汇报,急忙集合守军,用几支鸟枪把起义者轻松击败了。接着又进行搜捕,两日之中,共有七十二名天理教徒被擒被杀。轰轰烈烈的攻打紫禁城起义,至此彻底失败。
留名史册的“林清起义”过程虽然如此荒唐,但是结果非常惨烈。山东仅扈家集一战就有二千余起义军被杀。河南死亡更为惨重,道口一役中,起义军被杀者六千余,被烧死于镇中者四五千人。整个镇压过程中,总计数以七八万计的起义军死亡,直鲁豫三省交界处数十州县荒无人烟,像是一片人间地狱。第二年春天,这一带瘟疫大起,百姓甚至官吏染疫者大半,死亡无数。
五
和“天理教”的起义一样,太平天国起义也十分缺乏章法。实际上,在各路人马纷纷向金田集合之时,六位领袖也是胸无定见——到底是先攻打自己的老对手团练报仇,还是攻取富庶的镇子搞点钱粮?他们迟迟没有制订具体战斗方案。虽然太平天国的将领们后来在“战争中学会了战争”,在天国后期,李秀成等创造了“围魏救赵”等高明战例,但是总的看,太平天国的整体战略水平无疑是很低的。
就在洪秀全等人举棋不定之时,官兵来了。官兵原本不是冲“拜上帝会”来的,他们是来围剿“天地会”、“三合会”等更严重的“教匪”。等到杀散了其他教门,才发现原来这儿还藏着一个前所未知的教门。于是“搂草打兔子”,准备顺便把他们消灭。
所以,这场起义,一开始就是被迫应战。连洪仁玕后来都说:“本不欲反,无奈官兵侵害,不得已而相抗也。”已经骑虎难下的“拜上帝会”领袖只好组织教徒们突围。
没想到一接仗,气势汹汹的官军竟然不堪一击。这些下乡游击的官军都是三板斧作风,一旦发现对方吓唬不住,他们马上就先没底气了。官军的进攻很快就被破釜沉舟的教徒们打退。
这一仗给了洪秀全极大的信心。此役过后二十多天,他才借自己生日的机会,正式宣布起义。
然而,这个义怎么个起法、攻打什么地方、附近有什么战略要地,他心里一无所知。他只知道自己要“坐天下”、“食天下钱粮”、“管天下人民”。如何实现这个目标,他却毫无头绪。
在首次战役之后,十多天里,太平军一直待在金田,等着官兵围困,不知朝哪个方向进发。直到附近大湟江口的敌人向他们发起进攻,他们才奋起反击,乘胜占领了大湟江口。然后,在交通便利的大湟江口一驻扎就是两个月,还是没有制定出下一步战略目标,似乎要死守此地。敌人乘这两个月时间把大湟江口团团围住,这时太平军才不得不拼死突围。损失惨重之后,才突出重围,来到离武宣县城二十里的东乡。武宣县官民弃城逃跑,“一县皆空”,然而,太平军却没有攻取县城,而是在东乡就地驻扎下来,一面称王封爵,一面挖沟筑垒,又要固守这个小小的镇子,在这里永远停留下去。
可以说,起兵的头三个月,太平军一直是漫无目的的被动挨打,找到一个喘息之地就固守不动。也难怪,整个太平军中,除了洪秀全和冯云山两个老童生,其余都是文盲,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战略战术,完全是跟着感觉走,走到哪儿算哪儿。
洪秀全驻扎东乡忙于称王,给了清军以喘息机会,地方官员也大大松了一口气。他们从容调动军队,将太平军围得水泄不通。当了天王,树大招风,敌人越聚越多,太平军得不到粮食,开始陷入饥饿。在东乡苦守了两个多月后,只好又一次突围,突围成功后,还是不知道应该向什么地方去,干脆,又挥师跑回了金田!
太平军在起义的头半年里,四处游走,却仍然漫无目的。在盲目流窜的路上,萧朝贵代“天兄”传言,要大家“尽忠报国,到得小天堂,自有大大封赏”。从他们占据一地,就顾头不顾腚地挖沟固守来看,他们确实是想割据一小块地方,建立自己的“小天堂”——自己的世外桃源。这和李文成的想法大同小异。
结果一目了然,敌人不可能让他们在金田建立“小天堂”,只好又是一路突围,一路挟裹贫困农民北上,于八月初一攻破永安州城。
城里的生活实在太好了,以至于他们在这里驻留了六个半月之久。洪秀全忙着册封,给了清军充分时间,清政府迅速调动兵力。从各省调来四万六千余人,终于把永安城四面围住。从军事上说,太平军完全没有停留这么久的理由:“为什么在这里长期停留?休整补充,不可能需要半年多的时间。由于敌人的牵制而不得脱身?这也不是事实。太平军克永安后,清军虽尾追而至,但直到这一年年底的三个多月里,清军的进攻软弱无力,并没有形成包围。”(《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唯一的理由当然是“在永安建都立业”。因为“永安虽小,但对长期在荒村小镇盘桓的不少起义农民来说,已经是一个巨大的世界。……这种情况正是起义农民初兴阶段视野狭隘的反映”。(《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
虽然小朝廷滋味不错,可形势让洪秀全不得不暂时清醒。因为在清军的围困下,物资供应已断绝,“粮草殆尽,红粉亦无”,太平军把永安城内的所有粮食财物一律没收,还是没能支持多长时间,只好拼命突围。 ↑返回顶部↑